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如何做到「足夠好的育兒」

溫婧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01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溫婧編譯報導)這不是又一篇關於育兒方法的文章。我覺得大多數澳洲中產階級家庭對育兒一事太過緊張,而且還利用它讓婦女感到另一種愧疚。這篇文章探討的是如何做到「足夠好的育兒」,不以完美為目標;如何從令人窒息的擔憂中解脫出來,真正觸及育兒的核心。這篇文章也關係孩子未來的精神健康。

作為一名家長,你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顯而易見的,並且相對來說非常容易做到。你只要在一半的時間中做到它,就可以令它發揮效用。那就是在需要的時候為孩子提供感情支持。

卡爾(Fiona Carr)為慈善社(Benevolent Society)管理一個名為「光明未來計劃」(Brighter Futures Program)的項目,與一些高危家庭合作。這些家庭存在諸如精神疾病、貧窮、家庭暴力或濫用藥物等問題。為這類家庭設計的育兒項目不注重使用快閃記憶卡或全腦刺激開發方法,他們甚至不專注於私校與公辦學校,紀律策略或超時。他們專注在一段時間,注重家長與孩子在一起情感交流的時刻。

另一個名為「安全循環」的項目致力於教家長如何與他們的孩子進行情感交流。

教家長如何在孩子需要時變得有空。如需要甚至可以教家長如何與他們的幼兒一起坐在地上,與幼兒一起交流感情的唯一要求是,家長應該在親子關係中成為更大、更強、更友善和更聰明的一方。對於那些像我一樣從未覺得自己聰明的家長,不要對最後這一小點擔憂。我們不需要有淵博的知識,我們只需要嚐試理解孩子的情緒。

卡爾說,孩子們經常被太多的情感淹沒——大多數時候是生氣、悲傷、害怕、好奇和羞愧這些情緒。家長們不一定總是有幫助孩子克服這些情緒的方法,但是家長需要呆在孩子身邊,學習和理解孩子的困擾,這就足以了。「我們所談到的做一個足夠好的家長的意思就是,你不需要是一個完美的理想大師,你只需要呆在孩子的世界裡,為他們提供感情支持。」

慈善社發現,幫助這些脆弱的家庭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改善孩子社會情感的發展,還可以提高家長的自尊和生活滿意度。卡爾說,這對於所有家長都有重大意義,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各種事物造成人們做事時高度分心、工作中還要完成不屬於自己職責內的任務、生活緊張。她說我們都需要花一些時間和我們的孩子培養關係,不要對進入孩子的感情世界感到緊張或害怕。

如果你不相信這種方法,或者覺得你需要花更多時間才能一直關注孩子的每一個感情狀態,請不要害怕。這個項目的幕後理論家說你只需要花一半的時間就能使這種方法發揮高效。

「安全循環」的想法出自於依附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嬰兒需要與至少一個照顧者建立關係。這樣的照顧者就成為了一個安全基礎,孩子在這個基礎上探索世界。研究發現即使是最敏感的照顧者也只有一半的時間能正確處理孩子的情緒。眾所周知,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富有同情心、更自信、自尊,與家長以及同齡人的關係更好、入學準備也更好。與沒有安全感的孩子相比,他們更有能力有效控制自己的情感。

這一看似顯而易見卻很少被充分闡釋的概念的創始人是霍夫曼(Kent Hoffman)、庫珀(Glen Cooper)以及鮑威爾(Bert Powell)。他們的研究都是在無家可歸者的避難所、學前班、監獄、保護服務中做的。他們為受過性侵害的孩子和高危家庭培養家長、教師以及康復師。其研究從各方面都表明安全依附的重要性。他們花了30年的時間,將研究成果轉換成可執行的家庭培訓計劃。「安全循環」項目現已被慈善社及其它類似組織在全世界使用。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用光所有時間,用盡一切方法——威脅、賄賂、書籍、超級保姆、沒收電腦——與孩子週旋。但最終他們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事是確保孩子的安全可靠。家長需要成為安全基礎,通過這個基礎,孩子們可以探索世界,並且有一個安全的港灣可以回來(直到他們長到30歲,並且真的不再需要這個安全的港灣為止。)

每一個家庭都有不同的弱點,但是都需要培養孩子學習親近和交流情感的能力。當我們需要在巨大的壓力下把每一件事做好時,當家長們覺得需要新技能、策略、理念,甚至一個博士生來幫助他們育兒時,卡爾說最重要的就是「放輕鬆、融入當前的時刻」。

研究表明最會提供情感支持的家長,也能很好的調節自身情緒。如果我們學會接受自我,就能更容易地為他人提供情感成長的基礎。

責任編輯:瑞木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有些家長總是埋怨說:“我們對孩子的愛比海深,可爲什麽孩子却視而不見呢?”可是,你知道嗎,孩子向你表達愛意時,却也被你的愛拒絕了。
  • 近期兒童的自殺比例和青少年憂鬱人口有增加的趨勢,兒童福利聯盟代執行長王育敏指出,其實這都來自於童年時期煩惱的潛伏和累積,這已打破兒童是「無憂無慮」的印象,社會應該予以重視及關懷。

  •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5—7個月的嬰兒就已開始有憤怒、悲傷等情緒活動,3歲時則具備了人類的一切基本情感,如羞辱、憂慮、傷心、悲痛、消沈、激動等。隨著心理科學研究的進步,許多專家注意到,“智商”從某種程度上實際已失去預測兒童素質的“權威性”。而“情緒智力”則是决定孩子今後能否成就事業的“核心”要素。
  • 【大紀元10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二十六日電)為了增進寄養家庭與寄養兒童間的情感交流,及鼓勵寄養兒童,台北縣家扶中心今天在金山高中舉辦寄養家庭聯誼暨獎助學金頒獎典禮,特別設立學業進步獎及行為進步獎等,以鼓勵學業成績達不到標準,但其它方面卻仍值得鼓勵的寄養學童,藉得獎重拾自信與自尊。
  • 桃園縣北區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7月5日帶領近百位桃園地區的早療家庭成員,到小人國進行一日遊活動,藉由現場老師與志工等人的協助,讓家長能夠在安心的氛圍中與孩子一同玩樂,安排小小世界大冒險的親子闖關活動,讓家長帶著孩子找出園區內特定遊樂設施,並鼓勵孩子向早資中心工作人員完整說出「通關密語」,藉此訓練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家長具備更主動的親職教養能力,並與共同參與的其他家長進行情感交流。
  • 如何做個好父母?這是天下父母都會常常問自己的問題。寶寶在呱呱墜地到來的時候可不會像電器產品那樣帶來附送的操作保養説明書。您盡可以讀遍育兒書籍,和所有遇到的母親求教探討,也不一定能夠把如何做個好父母的訣竅全部了然於胸。但是,在常常提醒自己身為父母應該這樣那樣做的同時,千萬別忘記以下6點切忌事項。
  • 苗栗縣府推動「好書快樂送」,鼓勵家長陪伴孩子共讀好書,建立孩子與家人的親密關係;「育兒寶典」與「共讀繪本」好書相送,10日上午「苗栗0~3 守護孩子 幸福相伴」贈書活動起跑。
  • (大紀元記者馮霽月編譯報導)為甚麼與孩子爭吵會讓他得勢?當你習慣與孩子爭吵時,他就會逐漸認為與你是平輩人並有權向你挑戰。這鍾情況很麻煩,因為孩子沒有意識到他的感覺是不切實際的。他越是認為自己強大(和通過挑釁行為得到的東西越多)他就越願意用爭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 (大紀元記者夏曉言綜合報導)最近,大陸媒體報導,瀋陽有一位母親,因擔心女兒在優越的環境中被寵壞,在孩子剛上小學四年級時對她說:我不是你親媽。女兒得知「真相」後變了一個人……13年後的今天,這位母親「自豪」地說,是她當年的欺騙,為女兒帶來了「幸福」的果實——找到一份好工作,嫁了一個好老公。
  • (大紀元記者伊鈴多倫多報導)親子關係不順暢一直是華裔父母不解的心結。許多人離開熟悉國土,放下優越、穩定的生活,來到新的環境,一切從零開始。所有的初衷都是為了孩子有一個更好的環境,健康成長。然而,事與願為,他們不但沒有如父母期待的那樣出色成長,甚至叛逆,與父母期望相反;嚴重的表現對父母厭煩,與父母疏遠;親子關係受到嚴重影響。不僅孩子痛苦,家長們更是煩惱不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