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1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歐洲在冷戰中勝出。1989年至2004年期間,歐盟(EU)會員國倍增,人口達全球第三位,僅次於中國和印度。2012年,歐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殊榮。但現在,歐盟正徘徊於失敗的邊緣,歐元區岌岌可危。
《赫芬頓郵報》報導,歐洲此時經濟慘淡,社會經濟差距持續惡化,東歐、中歐國家與西歐國家的經濟差距也持續擴大,歐洲周邊國家負債纍纍。在政治角度上,希臘的左派聯盟(Syriza)等偏左黨派正挑戰歐盟的緊縮處方,歐洲懷疑主義(Euro skeptic)等右派政黨也將矛頭指向整個準聯邦模式。種族主義和仇外心理的追隨者在歐洲越來越多,甚至斯堪的納維亞半島(Scandinavia)等向來平靜的地區也遭波及。
歐盟在2015年面臨解構的危機並沒被《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一書作者福山(Frances Fukuyama)和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所預見。1989年福山在書中預測自由民主和布魯塞爾(歐盟總部)官僚的最終勝利是「歷史之終結」。撒切爾夫人在1980年代則稱歐盟是全球無可取代(TINA)的勝利。
文章稱,當前歐洲最重要的危機是歐元的終結和區域整合的解體。過去20多年來,歐洲聯邦架構的記錄欠佳,其中包括1991年的蘇聯解體、199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分家和1990年代後期的南斯拉夫因內戰而分裂等。如果歐盟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結構持續分崩離析,蘇聯和南斯拉夫的聯邦解體將是前車之鑑。
數十年來,歐洲整合創造了一個良性循環,經濟繁榮導致政治上更支持歐洲整合,進而讓歐洲經濟更加茁壯,在全球競爭環伺的環境中是一個穩贏的公式。然而,當這個公式牽涉緊縮(而非繁榮)時,惡性循環開始啟動,歐元區一個國家的退出將越過國界輸出他國,讓歐盟陷入死亡漩渦。
東歐和中歐國家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抱怨,認為布魯塞爾只是取代舊蘇聯時代的莫斯科角色而已。他們堅稱布魯塞爾的會員國訂定了一個犧牲他們利益的經濟政策參數,讓他們失去控制本國財政的自主權。
毫無疑問,歐盟的設計是現代的政治傑作,但此一設計的缺失是無法抵抗強大的外來威脅,一個經濟動盪或協同的政治挑戰就足以讓其陷入崩潰邊緣。
《赫芬頓郵報》呼籲,值此希臘左派勝選之際,歐盟所需要的不僅是綁在一起的修辭和善意。歐盟若不能提出針對經濟差距、政治極端主義和社會不容忍現象等諸多問題的解決之道,其反對派將很快取得政權,進而解體歐盟。歐盟若解體不僅是歐洲的悲劇,也會讓許多寄望歐洲世代仇恨和當前衝突化解的人們大感失望。
責任編輯:黃小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