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1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海寧編譯報導)中共國家統計局1月9日發佈的數據表明,去年中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僅微幅上漲2%,遠低於中共政府的目標3.5%。
CNBC電視台報導說,與此同時,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出廠價格同比下降3.3%。這一價格接連34個月走跌,也是2012年9月以來跌幅最大的一次。
原油價格自去年7月下跌以來,世界原油消費國的通脹紛紛放緩。能源支出的下降本來應有助於支出和經濟增長。但是價格下跌的不只是原油,還包括其它大宗商品和原材料,比如膠合板和白糖。
路透社對經濟學者調查的結果表明,中國經濟可能在去年第四季度減緩至7.2%。這將是2008年以來最糟糕的增長率,也是24年以來最低的。
低油價可能通過刺激其它商品和服務的支出而促進增長。2013年,中國進口原油的支出佔其國名生產總值的2.5%。如果油價維持在每桶60美元,可能給中國的GDP貢獻1%。
價格下降的解毒劑是給經濟注入更多的貨幣,正如美聯儲在2008年推出的QE計劃。在若干年無所作為之後,歐洲央行也定於1月22日在其政策會議上考慮類似的行動。中共央行也料將削減利率和準存率以促進增長。
在放鬆官方銀行的信用同時,中共也試圖控制所謂影子銀行的巨大債務。這些影子銀行的投資已經積累了數萬億美元的壞賬。大部份壞賬用於建立新企業、興建基礎設施和房地產,以至於到處都是空置的公寓。
美洲銀行的一份報告說,通縮將使中共難以應付影子銀行的壞賬。報告認為,信用緊縮很可能發生。
外界估計中國的總債務是其GDP的大約2.5倍。信用緊縮將對中國放緩的經濟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大宗商品和原材料消費國,其疲軟將給商品價格造成下行壓力。
責任編輯:林詩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