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9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鈴報導)琳達今年12歲,2012年6月隨父母從北京移民加拿大。琳達曾在北京市著名小學上學。她從小中文成績很好,閱讀能力強,速度也很快。
來到加拿大後,琳達在多倫多市士嘉堡一間小學讀書。入學不久,琳達母親吳女士發現她放學回家後不開心,沉默寡言。問她為甚麼這樣,也不願意說。只說:「想回中國。」
吳女士經過與老師溝通,了解到原來琳達剛進學校就表現對英語強烈牴觸,她既不會說,也聽不懂。上課拒絕開口說英語,老師交代的作業也不願意完成。
琳達一方面既拒絕學習英文,又擔心在這個英語環境中,會降低她的中文水平,因為那是她引以為傲的資本。另一方面,她又不得不學習英文,沒有英文,甚麼都白搭,這是必須接受的現實,她沒有選擇。矛盾、焦慮使她感到痛苦、無所適從。
「我 能感受到孩子承擔了很大壓力,有時甚至超過大人。」 吳女士說,「當初出國的時候,已經預料到孩子在新環境肯定會有一個適應過程。本打算第一年不去工作,專門陪孩子,讓她順利度過最初的適應期。然而,陰差陽錯,我們夫妻倆都獲得了一份工作,加上我們本身也是新移民,對新環境的了解很有限,孩子的事幾乎幫不上忙。」
利用學校資源 儘快度過適應期
多倫多教育局(Toronto District School Board)心裏輔導服務David Schwartzbein醫生說:「新移民學生普遍存在環境適應的壓力。他們突然失去了朋友,有的甚至失去了以前的家庭環境;一切都變了,新的語言、新的文化、新的教育體系等等。對於成人來說,面對壓力,他們會把它當作常態,並有選擇性去面對;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變化完全超出他們控制範圍,他們無法選擇,必須面對。因而他們感受更困難。」
Schwartzbein醫生表示,新環境對孩子的壓力肯定存在,但是孩子的可塑性強,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化。有的人調節能力強,很快適應;有的人相對困難,需要慢慢適應。不管怎樣,隨著語言能力越來越強,對新環境的越來越熟悉,他們最終會走過困境,並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
Schwartzbein說:「對新移民學生來說,主要問題是英文問題。加拿大政府為新移民做了大量的工作,學校有足夠的資源能幫助學生克服語言困難,還有很多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服務計劃。總之,不管任何年齡來加拿大的學生,一般最多經過7年時間,他們就沒有語言問題了,隨之其他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他們將重新獲得自信。」◇
========================
反差太大 倍感挫折
安琪11歲,2013年4月隨父母從北京移民加拿大。她是一個天性樂觀開朗的孩子,曾是北京市著名小學的優秀生,不但成績好,還是校樂團的黑管吹奏手、校排球隊主力隊員。
安琪住在萬錦市,她所居住的地區有一所在安省著名的小學,這所學校有不少華裔學生,但他們大多不說中文。這令安琪很煩惱:「明明長著一張中國人的臉,不說中文,還是中國人嗎?」 安琪抱怨同學不說中文,使她交不到朋友。
學校的課程安排不同於國內,老師的教學方式不同於國內;甚至作息時間也不同於國內。安琪聽不懂英文,無論老師講甚麼,她都是雲裡霧裡,一片茫然。有時老師講的話惹得全班同學哈哈大笑,她也很想跟著大家一起笑,可是又不明白大家為甚麼笑。
安琪以前在國內「處處爬尖」,來到這個新環境,竟然連話都不會說了,成了「啞巴」好像自己成了局外人。這對安琪打擊很大,她倍感挫折,無所適從。
安琪的母親姜女士說:「孩子最先表現的是不開心,回到家裏情緒反應強烈。 「老師沒有讓我明白是甚麼意思,竟然讓我做作業。」 安琪一邊哭得稀裡嘩啦,一邊數落老師的不是,「老師明明知道我聽不懂,還要跟我解釋,可是越解釋,我越不明白。」
接下來安琪對英文產生強烈牴觸;甚至對學校、老師、同學表示憎恨,以致拒絕上學。老師嘗試跟她溝通,她的反應是拿眼睛瞪老師,拒絕開口說話。有時她明明能聽懂一些,她也會說:「不明白。」以此表達心中不滿。
「在頭半年時間,孩子幾乎每天都在挫折中度過,天天嚷嚷要回北京。平時講話幾乎全是負面用詞。」 姜女士說,「唯一讓孩子有好感的是,這裡的老師、同學沒有歧視、冷落她,而是給予她更多的寬容、理解。如果在國內,孩子這樣表現,甚至冷眼瞪老師,很可能會招來批評或其他不愉快的回應。」
家長:理解寬容 幫助孩子找回自信
聖誕節期間,姜女士帶安琪離開多倫多,去參加一次滑雪活動。「滑雪活動挑戰性很大。第一次滑雪,教練就讓她從初級跳到中級,這對在那個習慣於爭名次的環境中成長的安琪來說,找回了自信心。安琪玩得很高興。『很好玩,我好開心哦。』這是安琪來加拿大第一次說沒有負面詞彙的話。」姜女士說。
姜女士說:「我能感受到孩子在新環境中遇到困難,甚至比大人承受的更多。她不會說英語,所以交不到朋友,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她得獨自面對全新的環境,很無助。」
「作為家長,我們自身對新環境也是一無所知,一片茫然。不知道如何去幫助孩子。那時只希望孩子自己能找到一種激發內在動力的東西,讓她自身有能力去應對面臨的困難。除了更多的給予孩子寬容和理解外,就鼓勵孩子,相信她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能走出困境。」姜女士說。◇
========================
新移民學生壓力大甚於成人
David Schwartzbein醫生說:「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居住,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會感受到壓力,只是很多人都能及時消化。而對有些人來說可能變得更困難些。如新移民學生的父母沒有職業,有的父母一方在這邊,一方在另一邊等等。如此,生活中所有的挑戰都來了。 」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孩子所面臨的環境是父母選擇移民導致的,不得不接受,他們會顯得無助和無可奈何。加上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是新移民,他們同樣面臨新移民適應的所有問題,往往對孩子無能為力。」
David Schwartzbein認為:「如果新環境能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那麼調整起來變得容易一些。做為新來者,重要的是要主動去學習語言、適應當地文化及生活習慣、教育體系等。學校通常會安排說同一語言的學生去幫助新移民學生,讓他們更快的適應新環境。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做法效果很好。」
「但也有個別情況不妙,這與學生自身的情況有關。也許他對學習新語言確實有困難;也可能是不知道怎樣與來幫助他的同學建立良好的關係;也許還有其他原因。比如數學成績跟不上,心裏壓力持續時間太久導致抑鬱,或者感覺太累等等。總之原因很複雜。這種情況下,如果勉強去幫助他,讓他改變,可能會傷害他,效果很可能相反。」 David Schwartzbein補充。
責任編輯: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