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9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海寧編譯報導)大陸貌似嚴格按照考試分數上大學的高教體制,常被外人認為是教育平等的典範。《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文章認為,這一切都是假象——中國在過去10年中大學畢業生增長了四倍,但高教系統越來越歧視不富裕和沒有門路的中國人。
文章稱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城鄉教育的巨大鴻溝。在中國農村有超過6,000萬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通常在遙遠的城市打工,只能由祖父母來撫養。農村學生的學校一般破敗不堪,師資匱乏,以至於很難掌握比較艱深的課程,比如英語和化學。相反,城市學生的學校設施一流,教師也受過良好的訓練。
即使這些農村兒童跟隨父母到城裡去,他們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仍有有限,因為中國政府的各種政策讓他們無法完全融入。中國的戶口制度將來自農村的打工子弟拒之於城市公立學校門外。他們不得不去上私立學校,學費高但是教學質量卻不一定好。最近中共的一些改革沒有實質性效果,並基本局限於中小城市。在類似北京的大城市,中共的新政策似乎旨在增加歧視同時減少教育平等性。很多外來打工人群不得不把孩子送回鄉下。
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精英大學的招生向第一線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傾斜。中國學生都得在本省參加大學入學考試。一項研究發現,一個北京學生進入北京大學的機率是安徽學生的41倍。
城鎮居民中也存在教育鴻溝。城市戶口也不能保證教育平等性。各地中學教學質量千差萬別,進入好學校的競爭激烈,衍生了猖獗的腐敗。家長們以「義務捐獻」的名義掏出成千上萬美元,才能把孩子送進精英小學中。在一些精英中學,此類「義務捐獻」高達13萬美元。一些闊綽的家長還能以重金聘請教師給他們的孩子進行課外輔導。當局不鼓勵這種行為,但是實際上很流行。
北京今年要求小學生就近入學。但是這個新規定並未能阻止家長們鑽體制的空子,而是把錢引導到了新的市場:房地產。今年春天,北京一些著名學校附近的地產一下成了最熱門的商品。用大房子和高尚公寓換取精英小學附近破敗平房的家庭絡繹不絕。比如在北京西城區的一個學區,一座面積不到10平方米的小平房竟然要價55萬美元。
文章指出,自古以來中國的教育系統就是社會流動性的主要引擎。但是現在,它已經變質為強化社會排斥性的工具。
責任編輯:方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