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9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正館302陳列室即日起展出,以白菜為主題拱繞超人氣國寶《清 翠玉白菜》的《清 翠玉小白菜》、《清 翠玉白菜花插》及《清 園蔬圖玉筆筒》玉器群集的園蔬趣味,首度將館藏三顆翠玉白菜同時亮相,故宮歡迎海內外民眾前往參觀。
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科長張麗端30日上午受訪表示,白菜在宋代繪畫就有看到,比如南宋許迪的畫作《野蔬草蟲》,後來明朝四大家之一的沈周在畫裡面也畫白菜,他體驗到人生真滋味,沈周曾說:「羊肉雖然好吃、美味,但或許清淡的白菜,才是我們人生最美好、真實的味道。」
張麗端說,清朝乾隆皇帝收到和闐玉,玉匠將其雕成以白菜為主題浮雕的《園蔬圖玉筆筒》,乾隆將它放在案頭提醒自己,身為君王一定要讓百姓「面無菜色」。她也表示,大家看到故宮的《清 翠玉白菜》是斜躺、像手捧著、備受呵護的陳列方式,但原來在清宮中是植栽於琺瑯小花盆中,做為清宮「盆景」之用,這次展覽也將琺瑯小花盆,放在《清 翠玉白菜》旁邊展出。
她強調,《清 翠玉白菜》這麼讓人印象深刻,因為整個創作是「天人」,要這麼完整搭配、巧妙的,全世界就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這麼一顆。記者看到很多觀眾仔細觀看白菜的兩隻昆蟲,對此,張麗端說,「翠玉白菜葉尖搭配螳螂、蚱蜢,那種躍動的動態感覺,就更清楚、更靈活,這是中國人要表達大自然萬物之間都是有關連的,彼此間互動大自然才能運轉,有自然之「道」在那邊運行,古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清 翠玉白菜》
臺灣故宮表示,《清 翠玉白菜》原是塊半白半綠的翠玉,若琢成一般瓶罐鐲珮,則將會因為其裂璺、斑塊,而被視為多瑕的劣材。但玉工想到白菜的造型-綠成菜葉;白是菜梗,裂璺藏在葉脈中,斑塊則為經霜痕,眾人眼中的缺陷,透過創作者的用心與創意,遂轉化為真實與美好。
《清 翠玉白菜》原陳設於永和宮中,因此有一推測,此白菜係屬住在永和宮內光緒帝的瑾妃所有,進而衍生出白菜寓意清白,象徵新嫁娘的純潔;葉尖兩隻昆蟲是螽斯和蝗蟲寓意多產,祈願皇室子孫綿延的意念,讓作品的內涵更趨圓滿。
臺灣故宮表示,《清 翠玉白菜》是八千年玉器發展史中獨特而令人喜愛的作品,故宮將《清 翠玉白菜》放在玉器文化脈絡中,呈現玉石巧雕的巧妙與作品背後「天人合一」的藝術哲思和美學理念,以達到文化與藝術教育的目的。而這次展覽還為大家準備了一個驚喜,透過影像還原民國十四(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以前,翠玉白菜植栽於琺瑯小花盆中,做為清宮「盆景」之用的原貌,別有逸趣。
「國立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展」將於10月7日在日本的九州國立博物館展出,故宮表示,當人氣國寶《清 肉形石》自9月30日至10月23日出訪九州國立博物館時,特別推出「人生真滋味─玉白菜」展。
臺灣故宮發言人金士先表示,「神品至寶展」這次在九州博物館展出時間比東京國立博物館還少1個月,展覽在東博期間參觀人次破40萬人,而九博則有信心「神品至寶展」參觀人次可超越東博。**
責任編輯: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