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官員成高危職業 自殺墜樓失蹤頻現

人氣 29

【大紀元2014年09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霞報導)河南和山西等地近日又有數名中共官員失蹤或墜樓死亡,引起民眾關注。有民眾表示,官員近年來跳樓自殺或失蹤現象非常多,這都是中共體製造成的亂象,導致中共官員也成了一種高危職業。

近日官員失蹤、墜樓、死亡頻現

據陸媒報導,河南省內鄉縣防空辦公室主任楊紅彥自2月24日開始失蹤,至今已達7個多月,不僅沒有到單位上班,其家人也不知他去了哪裏,手機也無法接通。內鄉縣官方於9月19日發佈《尋人公告》,稱5日內不回單位就對其進行處分。公告發出後,至9月22日楊紅彥仍沒有任何消息。

楊紅彥在2009年至2012年擔任內鄉縣農機局局長期間,曾被員工實名舉報存在以權謀私及剋扣倒賣農機補貼等問題。目前,楊紅彥已被當地警方列為逃犯在網絡上進行追緝,該縣檢察院也同時以涉嫌挪用公款介入偵查。

河南省內鄉縣防空辦公室主任楊紅彥自今年2月24日開始失蹤,當地官方發公告尋人。(網絡圖片)

9月10日晚,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壇鎮鄉國土所所長曹方在回縣城的途中下車小便時失蹤,21日被證實死亡。有同行者稱,曹方大叫一聲後,就往縣城的反方向急跑。隨後警方在旁邊樹林裡找到其一只鞋。

9月21日,晉中市靈石縣警方稱,9月19日在山西省霍州市的汾河中發現一具男屍,後確定其就是曹方,屍檢及調查排除案件可能。此事引發諸多民眾在網絡質疑,認為是殺人滅口、是被謀殺,事件很詭異,警方草率結案等。

9月21日5時30分左右,海南省臨高縣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李某某在自家住宅小區內墜樓身亡,墜樓原因及墜落樓層不明。李某某家住縣委宿舍區一號樓的3樓,該樓高18層。現場民眾有稱其從5樓掉落,有稱從12樓掉落,有稱從18樓掉落。死者妻子稱,丈夫事前曾把手機和銀行卡交給其保管,並將銀行卡密碼告知。發現丈夫情緒出現波動的妻子在事發前晚還特意陪其散步至很晚才回家。

今年50歲的李某某之前在縣機要局工作,於2012年9月調到機關事務局,分管環境衛生綜合管理和安全保衛。該局局長謝某對媒體表示,李某某這幾十年來的壓力太大,工作上總會感到很焦慮。警方稱無法確認死者是否是自殺。

9月21日5時30分左右,海南省臨高縣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李某某在自家住宅小區內墜樓身亡,墜樓原因及墜落樓層不明。(網絡圖片)

中共官員近年跳樓自殺失蹤者眾多 有統計達16000人

中共官員近年來跳樓、自殺、失蹤等現象頻頻出現。據《中國青年報》的不完全統計,從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24日,非正常死亡的中共各級官員就達54人。其中自殺身亡者有23人,自殺的23人中跳樓者為8人,其他為自縊、燒炭、喝農藥等方式自殺。而自殺原因往往都被稱為是抑鬱症等精神疾病。

另據《新京報》統計,自2014年1月1日至7月31日,至少已有31名官員非正常死亡,其中至少有16人被官方認定為自殺或排除他殺可能,有13人是跳樓墜地而亡。在辦公場所內自殺者至少有10人,也有人選擇在鐵路、賓館、宿舍等地自殺。

2013年在網絡流傳的一份中紀委內部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大陸各級別官員失蹤、外逃、自殺死亡者多達16000多人,其中6500多人失蹤,8300多人外逃、1200多人自殺死亡。

民主人士:中共獨裁體制不變沒有希望

安徽省民主人士錢進對大紀元表示,中國是一黨專政的獨裁國家,官員自殺、失蹤、跳樓都涉及到官場利益。共產黨就是黑社會組織,以貪治吏,這些官員剝奪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國家機構臃腫,官員眾多,內部傾軋,政治鬥爭,導致官員自殺的非常多。

他說:「誰想自殺呀,沒人想自殺,都是為家庭,為上級組織,必須得自然死亡。否則他的組織不會放過他,也不會放過他的家人,這些官員只能是一死了之。」

錢進認為,共產黨的獨裁體制就是中國最大的貪官,那些官員都是其中的一份子。而中國所有社會亂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體制問題,體制不變沒有希望。中國民眾目前都生活在沒有道德,沒有素質的大染缸裡,生活在共產黨的暴政機器帶來的恐懼中。社會冤案纍纍,民怨沸騰。

「中共幹的壞事實在太多了,從大連屍體加工廠那些無名屍體開始,到法輪大法、法輪功弟子的嚴重被迫害,還有這些民運人士,訪民的被迫害,這些冤案共產黨都難逃其咎。」錢進說。

北京市民梁先生也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官員現在裸官、出逃、失蹤、死亡的特別多,而民眾對腐敗問題的關注度又特別高,體制性的貪腐已經受到普遍抨擊。中共體制內的利益集團根本利益在受到觸動時,就會「捨卒保車」,所以就造成很多官員的被自殺、被失蹤、被跳樓,以致官員已經被當作一種高危職業。9月20日,重慶市舉辦的2014年下半年公務員考試中,就有約20%的考生缺考。

責任編輯:劉毅

相關新聞
「性格開朗」蘭州國稅局女處長跳樓身亡
中共官員自殺頻繁  陝西政協主任跳樓身亡
廣東茂名市檢察長跳樓亡 引猜疑
中國證監會一處長「被抑鬱」跳樓自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