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宜蘭三星牛鬥橋附近的泰雅一路轉入宜51線公路,開車前往宜蘭大同鄉的樂水村。
公路盤繞山區幾公里,進入樂水村時,路旁有樂水村的景觀意像,寫著:被遺忘的部落Kbanun樂水。
這是我第一次造訪樂水部落。樂水,位於土場與牛鬥之間的蘭陽溪右岸,位置並不偏僻, 車行約十幾分鐘,就可以繞出山區,進入蘭陽平原。部落並非遠處深山, 交通也還算便利,怎麼會自稱是「被遺忘的部落」呢?或許是失落感所造成的心情。
樂水,曾經繁榮,今昔對照,所以特別會有滄桑之感。樂水,舊稱「濁水」, 因位於濁水溪(蘭陽溪舊名)的河岸而得名,住民屬於泰雅族溪頭群,分為東壘(Do rei)、瑪崙(Var loon)、 智腦(Chi nau)三個部落(註1)。族人原本居住於濁水溪上游, 日治初期在「理蕃計畫」之下,被迫遷居於此,日本人教導泰雅族人在此地的濁水溪沖積平原種植稻米, 以取代傳統的山地輪耕方式。
太平山開採森林之後,太平山森林鐵路平地線(羅東林鐵)完工通車,濁水設有火車站, 而成為繁榮的部落。台灣光復後(1945),大同鄉鄉公所就設於濁水村的瑪崙部落(註2)。 民國40年(1951),政府以濁水地名不雅,改名為「樂水」。後來濁水溪也改名為「蘭陽溪」。
隨著太平山結束伐木,太平山森林鐵路停駛,樂水村不再有火車經過, 大同鄉公所也於民國67年(1978)從樂水村遷移至崙埤村, 樂水從此更為沒落,而成為「被遺忘的部落」。
抵達宜51線里程10K處的瑪崙橋,過橋後左轉,即進入瑪崙部落。 這裡位於蘭陽溪與其支流瑪崙溪的交會處。
瑪崙部落曾經是大同鄉行政中心所在地,因此聚落頗有規模,樂水村主要的公共機構, 如派出所、衛生所、學校、社區活動中心都集中於瑪崙部落。
昔日所稱的「濁水」地名,就是指瑪崙部落。 部落裡的大同國小樂水分校是一所百年小學,校園建築已經過改建, 僅有舊駁坎及操場旁緣有棵樹幹巨粗的老樟樹,讓人還能感受到老校的風華。
瑪崙教會是部落的主要信仰中心,石頭砌造的教堂,是當年傳教士與居民合力從蘭陽溪河床辛苦搬運石頭共同砌造的, 是瑪崙部落具特色的建築景觀之一。
瑪崙部落也有一處日本神社的遺跡。昭和9年(1934),皇民化運動期間,日本人在此地設立濁水神社, 正式名稱為「濁水祠」,屬於位階較低的地方性神社,遺址座落於樂水社區活動中心籃球場後方的山坡。 現在附近已成墓園,神社遭到破壞,僅存些許殘跡而已, 不如寒溪神社或南澳神社格局完整, 難以成為觀光景點。
瑪崙部落有一條桂竹林觀光步道,入口位於樂水社區活動中心下方的巷底,巷口有一家瑪崙商店。
步道的入口,有一座高腳的木架竹棚建築,為傳統的泰雅族青年會所。
這裡設有觀景平台,山腳下有一大片綠野,是蘭陽溪沖積形成的溪岸平原,以種植稻米為主, 向來有「大同鄉穀倉」之稱。 從日治時代起,泰雅族人就已在這片田野種植水稻,已有百年歷史。
進入桂竹林觀光步道,一小段的枕木土階上行之後,即轉為平緩的腰繞路,剛除過草, 斷草碎葉滿地,路徑清晰,途中的開闊處,可以俯瞰山下的田野及蘭陽溪。
大約15分鐘,抵達步道的最高點的涼亭。過涼亭後,轉為下坡路,沿途頗多桂竹林。桂竹是當地的經濟作物之一, 採收期大約在四至五月間,樂水社區會舉辦「桂竹筍節」,以推廣當地這項農產品。
步道通過竹林,緩緩下行至山麓處,越過一條乾涸的溪澗,即抵達步道的出口。 小路走出去,兩旁種植高麗菜,再走出去的田野則種植一片紅肉李。小路續接水泥產業道路, 望眼過去,是大片的水稻田,有水圳川流其間。 產業道路的盡頭,接宜51線公路,路口附近有一間小廟,祀奉三山國王, 顯示已有客家人入墾這塊土地。
沿著宜51線道路往回走,即可返回瑪崙部落。桂竹林步道環狀來回一圈,時間約50至60分鐘。
宜51線公路從瑪崙至智腦部落的道路相當筆直,是昔日太平山森林鐵路平地線的舊道。
智腦部落附近有一座鐵路舊隧道遺跡,可以順道一遊。
太平山森林鐵路的平地段,從土場至羅東竹林 全長約36.8公里,又稱「羅東森林鐵路」(羅東林鐵),由於沿途通過山地及溪流地形, 因此建造了17座橋樑及11座隧道。
羅東森林鐵路停駛後,鐵道陸續拆除,橋樑及隧道因荒廢而漸漸毀壞,目前僅存八號隧道保存較為完整, 去年(2012)7月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八號隧道位於智腦部落西南方約350公尺處的蘭陽溪堤防旁。從瑪崙部落開車沿著宜51線公路往土場的方向, 車行約1.5公里,抵達智腦部落時,右邊有一條岔路通往蘭陽溪堤防。轉入這條岔路,直駛至路底,即可看見場防旁的八號隧道的北口。
八號隧道長僅約40公尺,南口已封閉,僅剩一小縫隙透光。隧道口有拱狀的水泥護牆, 隧道內則見岩壁石塊嶙峋,景況原始粗獷。這裡的岩層屬於片頁岩層,當年採用人工敲鑿的「素掘」工法, 為防止隧道頂崩塌,隧道內部以木材支撐鞏固洞壁,如今木頭已消失,僅存岩壁及木柱的礎石殘跡而已。
隧道完工於大正10年(1921),森林鐵路開通之後,太平山所開採的紅檜、扁柏,用火車載運,一輛輛長長的列車, 從這裡通過,運往羅東。如今伐林已成往事,隧道已成遺跡。
站立於隧道之內,懷想太平山林業的興衰起落,百年之間,世事漫隨流水,怎能不因此而興懷嗟嘆? 八號隧道已荒廢三十幾年,隧道內已無木頭支撐,岩壁的岩片細碎,垂垂欲崩的模樣,令人肅然而恐, 凜乎其不可留也。於是只匆匆一遊,即退出隧道。
旅遊日期:2013.04.15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www.tonyhuang.idv.tw/@
責任編輯:施宜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