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倫敦地產專家Simon Barnes
近期,在倫敦中心的高檔地段非常流行這樣一種做法:向下深挖一至兩層,或者頂樓加蓋一至兩層。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空間多了,房產的價值也必定隨之上升。過去,買家在搜尋房產時關心的是有幾間臥室和會客室,房間至房間之間的走勢,整體格局如何,以及有幾層樓。
現在人們對室內面積重新開始重視,這個源頭可以追溯到九十年代。那個期間,在遠東地區的地產開發商向投資者推出很多樓花。所有的公寓格局完全相同。在香港,一套典型的新建兩臥公寓大約只有200平方呎,而倫敦類似公寓的面積是其兩倍。這就是倫敦第一次出現比較室內面積這種做法的歷史原因。在近幾年,英國新建住房市場也越來越重視面積的比較是因為公寓越來越小,面積這一項也自然顯得更為重要。
不過,在倫敦中心的高端地區,受保護的屋宇或者位於保護區的物業會在擴建方面受到限制。也就是,這些傳統樓房能擴大的面積有限。大部分的買家偏愛比較方正的格局,樓層不超過兩到三層:寬大的會客室位於底樓,四間臥室位於一樓,主臥房則位於最高的一層。再多加800平方呎不會帶來更多益處,除非還能將底樓擴大,令整個格局變大。
幾年前,一家發展商請我替他們物色房子。我帶他看了一套位於「小威尼斯」(LittleVenice)的很別緻的單間房(Studio House)。那套房子老舊,但是空間佈局非常實用,而且地段非常好,對於單身專業人士或者一對年輕專業人士再適宜不過。看了樓之後,我的客戶的第一反應就是擴建,將空間做大,他認為這樣可以增值,也可以多賺些錢。我的建議是:一來,這麼做沒有必要;二來,房價在擴建後會增加,恰恰會趕走那些目標買家。最終,客戶聽取了我的建議,將精力放在將物業改進成更加現代和舒適。完工後,房子立刻就被一對從事專業工作的夫婦買走——正如我一開始就預測的。這個故事講的道理就是:保持較小的面積依然可以為物業增值,並令物業更加吸引買家。
從必須具備的幾項內容來說,倫敦大部分的住宅格局遵循相似的規律;很少會有買家堅持在泳池下面要有兩層地下室,或者再多間三層樓可以容納另外六間臥室。例如,在貝爾格拉維亞(Belgravia),在部分街道有這樣的房子:它們比較窄,上面多蓋了兩層,所以整棟樓共有五層。這些房產的價格自然就不如那些橫向空間較大,樓層數家少的房產。同樣的,擁有3000平方呎、兩層樓的幽巷屋(Mews House),對於發展商來說,也許是再加蓋兩層,或者向下挖一層建一個家庭影院的好機會,但是與此同時,幽巷屋原有的吸引人之處——實用的佈局、傳統的特色和安靜的地段——反被物業的過度擴建而抹掉了。物業會在其鄰居中顯得格格不入,相當尷尬。
倫敦中心高檔地段的物業平均呎價為3,000到4,000英鎊,過度開發或者擴建一套住宅等錯誤的代價很高。
我個人相信,當有許多因素需要考慮時,通過單純擴大面積來實現物業自身價值的辦法並不成熟。千萬不能忽略空間是如何佈局的,以及居住在裡面的人們將如何利用這些空間。要記住,越大並非越好。
www.simonbarnes.com
Tel: +44 (0) 2074 9934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