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8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古春秋報導)今年7月,中國四大銀行存款減少1.5萬億人民幣,顯示第三季度資金面將會趨緊。與此同時,中共央行在第二季度資金執行報告中,對長期定向降準表示擔憂,表示流動性的整體寬裕並沒能解決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問題。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這表明央行全面釋放流動性已經不可期。中國經濟長期依賴大規模信貸投資驅動,這個模式目前已經失去作用。
四大行存款驟減 資金面趨緊
陸媒《華爾街見聞》8月5日報導,中國四大銀行存款7月減少大約1.5萬億人民幣,與6月形成鮮明反差。中國四大銀行是指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
招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表示,由於央行對二季度信貸投放過快表示擔憂,三季度很難再見到明顯放鬆空間,估計資金面將較二季度有所緊張。
中共央行:定向降準會影響數據真實性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步入下行通道,大陸央行採取定向降準措施,增加信貸投放,儘管使第二季度經濟增速有所上升,長期看卻有無法迴避的副作用。
大陸官媒8月2日報導,大陸央行8月1日發佈了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認為定向降准如果長期實施,對數據的真實性會有干擾,市場決定資金流向的作用可能受到削弱。
報告認為,中國貨幣信貸存量較大,增速較高,央行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14 年上半年,中國社會融資規模為10.57 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4146 億元,為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全面釋放流動性不可期
陸媒《財新網》8月4日報導,中共央行在季度例行報告中,以專欄的形勢談到當前社會融資成本的問題。
央行報告認為,中國廣義貨幣(M2)的增速在6月末已超出二季度GDP名義增速,達到5.7個百分點,流動性總體充裕,全社會債務率仍在上升。由此可見,貨幣信貸總量的快速增長並沒能解決當前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表明中國經濟可能存在影響供求平衡的結構性問題。
報告認為債務率較高及風險溢價上升是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的重要原因,與股本融資不足、部份主體存在財務軟約束、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較大等體制機制性因素有關。
國信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鍾正生認為,央行報告提出總量政策無益於解決融資成本高的問題,表明央行全面釋放流動性仍不可期。
貨幣信貸增長不再是經濟增長的動力
中國經濟長期依賴信貸投資的增長拉動經濟上升,這個模式已經失去效用。
陸媒《財經網》7月31日報導,中信證券固定收益研究主管、首席分析師鄧海清通過觀測M2、社會融資規模與GDP的關係,發現在社會融資屢創新高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長反而出現了階梯式下行。他認為,企業在市場活力不足的情況下,貸款沒有能夠充分使用,銀行貸款規模不斷做大,其動機是不斷進行存貸轉換,銀行的規模及其理財產品就在這種存貸轉換中不斷做大,並導致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上升。
鄧海清認為,經濟活力下降使得銀行沉澱資金過多,貨幣量增加和融資規模的擴大不再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責任編輯: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