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8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文婧德國報導)看專科醫生要等幾個月,甚至半年,這在德國已不是稀罕事,而且醫生越來越少,日後等待時間會更長。為此,政府想出不少對策,其中之一就是為外國醫生行醫開創條件。
德國的醫療保健系統相對健全,但住在偏遠地區的居民卻還是有看病難的問題,因為鄉下醫生少,供不應求,專科醫生更少。最近住在萊法州中部一個小地方的湯先生感覺眼壓不正常,輕微出血,但打了五、六個電話都約不上時間,至少三、四周,五、六週以後才有可能,有的眼科診所直接就說,不接收新病人,正值假期,實在顧不過來。類似湯先生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而且恐怕會越來越嚴重。
聯邦醫生登記冊的數據顯示,目前私人開業醫生平均年齡將近55歲,60歲以上的占總數的十分之一。這意味著在今後的十年間,會有大批醫生退休。而更嚴重的是,沒有人接替這批老醫生。
民調機構infas詢問了一萬多名開業醫生和心理治療師,最近公佈的結果也十分令人擔憂:五年多後,現有私人診所中將有四分之一不得不關門,因為他們找不到接班人。
年輕醫生出國多
因為專業要求高,德國大學培養出來的醫生數量本來就不多,再加上不少年輕醫生出走國外,給醫生荒火上澆油。據報導,奧地利和瑞士是德國「外勞醫生」的首選之地,因為那裏沒有語言障礙,可以和病患無障礙地交流;其次就是美國、瑞典、英國和西班牙。
和其它歐洲國家相比,德國醫生工資不高。相對來說,這個職業擔負的責任巨大,一個小失誤就能造成災難性後果,所以德國醫生們認為自己的收入和身受的壓力不成正比,這也是年輕醫生出走的一個原因。
另外,醫生開業手續過於繁瑣。德國Hartmannbund醫生聯合會主席Klaus Reinhardt表示:「德國的健康衛生系統非常複雜,以致於很多醫生自己都搞不懂,所以不敢開業。」
不想自己開業,也可以去醫院工作,但這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工作條件不好,平均每星期工作54個小時;對於年輕醫生來說,值夜班和週末加班是家常便飯,勞動強度在各行業中名列前茅。單身時還可應付,一旦結婚生子,家庭和工作通常不能兩全。
對於很多既想有比較好的工作條件,又能避免開業繁瑣過程的醫生來說,去外國當醫生就成了一條捷徑。
幫外國醫生重新披上白大褂
「流動醫療站」是解決醫生荒的一個辦法,比如在石荷州的一個地區,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定期開著小型巴士到附近的城鎮巡迴,給居民提供醫療服務。
還有專家建議,某些病可以使用遠程診療的方法,即病患通過E-Mail或者iPad將病痛處的照片傳給醫生,醫生再通過相同的方法將診斷結果和治療建議告訴病患。
為了解決醫生荒,德國政府也放寬了對外國醫生從業的限制。直到幾年前,嚴謹的德國人仍堅持,在國外接受醫科教育的醫生如想取得行醫執照,必須到德國醫學院回爐。這讓絕大部份外國醫生知難而退,轉行當護理,有些人甚至不得不從事和醫學完全沒有關係的職業。
隨著醫生荒愈演愈烈,聯邦政府也認識到,與其讓這些專業人才去開出租車,不如幫助他們重新穿起白大褂。現在,外國醫生只需參加一個專門培訓班(Integrationskurs f□r Ärzte)就可重新行醫,在這個班裡主要學習德語,同時還要加強專業知識,醫院實習也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培訓班時間從六個月到一年不等,有的費用由歐盟出;有的需要自己付錢,但可先貸款,日後再分期償還;也有基金會為外國醫生提供獎學金。
還有的機構專門為完全沒有語言基礎的外國醫生提供德語課,畢業後拿到B2級水平證明,這通常是參加專門為醫生量體裁衣的培訓班的前提。
自從2009年第一個培訓班舉辦以來,外國醫生數量增長率明顯加快。2013年增加了十分之一,達到近3.6萬人。其中73.3%來自其它歐洲國家,主要是東歐和南歐;有17.9%來自亞洲。
責任編輯:賈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