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閣:「樂施誓約」——世界富豪的財富之音

人氣 123
標籤:

【大紀元2014年07月30日訊】2010年6月,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夫婦和好友巴菲特(Warren Buffett)聯合發起「樂施誓約」(The Giving Pledge)的活動,期望更多的富人參與,捐獻財富回饋社會,讓世界獲得正面的改善。據悉,截至目前已有127名富豪響應。

歐美富豪獨特的價值觀,完善的慈善基金管理制度,使很多富豪安全慷慨的捐助社會。他們的慈善義舉引起社會的共鳴,並帶動社會正向的發展。眾所周知,歐美富豪的樂施之舉的開創者,是享有「鋼鐵大王」之稱的安德魯•卡內基。據說,卡內基在商界馳騁多年後,面對親人的離世,進行了深刻的思索。他認為,很多人覺的富豪的子女得到了命運的眷顧。但在面對財富時,卻無法抵制任何的誘惑,而成了財富的奴隸,最終毀於墮落。他倡導富豪應以累積財富的能力,盡力幫助社會。

於是,他在生命的最後二十年,致力於世界和平、教育、科研等慈善事業,將自己絕大部份的財富回饋社會,不僅在全美投資興建免費的公共圖書館,還設立了多個慈善基金會,建立了科學研究所,音樂廳博物館等慈善項目。他把畢生創下的財富變成了整個社會的福音。

對富可敵國的財富同樣進行反思的,也包括「股神」巴菲特。巴菲特因妻子的離世,開始理解甚麼對人是最重要的,因此財富的態度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由於所有的財富都是來自社會,即使巴菲特能創造出再多的財富,最終也只能消耗其中的一小部份,於是他做出了最終的決定,把99%的財富回饋給社會,他對眾人說:「創造財富的目的是為了分享」。

當初,巴菲特宣佈捐出370多億美金後,《紐約時報》問巴菲特,這是否意味著他的孩子們失去了一切。對此,巴菲特說,從一定意義上看,金錢只是一串的數字。他認為最珍貴的財富只有樂觀、自信和勇敢,加上勤於思考的性格,才能收穫快樂充實的人生。為了避免自己的子女毀於財富之中,巴菲特也曾告誡子女不要期望獲得巨額遺贈。他的舉動無疑也給世人帶來醒目,而又深刻的價值觀。

對西方富豪獨特的財富觀,除了受到宗教信仰提倡的分享、博愛的影響外,也有歷史的原因。據說,在美國19世紀中後期,對於很多富豪是一個紙醉金迷的「鍍金時代」。二戰結束後,社會的巨變,各種思潮的衝擊,促使富豪的財富觀發生了轉變。為了維護商業的信譽與生命財產安全,美國很多富豪開始反省,並於20世紀初建立了慈善捐贈的傳統。

得益於富豪的捐獻,至今在美國很多地方都可以目睹歷代富豪慷慨捐贈的遺蹟,比如:聯合國總部的地基來自石油巨頭小約翰-洛克菲勒的無償捐贈;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oMA)和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分別來自洛克菲勒家族和古根海姆家族的慷慨解囊;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幾乎所有的學術研究,來自於很多富豪的援助;鋼鐵大王卡內基捐助了3000多座圖書館;比爾-蓋茨則給所有的公立學校圖書館免費安裝了網絡連接。

而在大都會博物館,有整整一側的建築物用J.P.摩根的名字命名。這個有著「銀行家的銀行家」之稱的摩根,同時也被尊稱為「大都會歷史上最慷慨的個人捐贈者」。在摩根死後,他的所有私人藏書、藝術品和住宅都被捐獻出來,成為紐約麥迪遜大道上最著名的旅遊點之一——摩根圖書館。而紐約市著名的弗里克陳列館(The Frick Collection),則是19世紀末的「煤炭大王」弗里克留給世人的一座藝術寶庫。正是得益於幾代富豪的慷慨捐贈,回饋給美國今天的國際風貌,成就了學術藝術的世界風向標。

著名的投資經理人約翰·阿諾德和妻子勞拉表示,「我們深深感謝社區和國家給予我們的眾多機遇和經濟社會環境。我們認為自己有責任確保他人享有同樣的機遇。我們將自己的財富視為促成這種積極變革的方式。」而發起「樂施誓約」行動的比爾蓋茨夫婦,也同樣認為,一個人有幸得到生活的眷顧,就應盡其所能,明智的使用上天的饋贈還諸他人。

看看世界超級富豪把畢生創造的財富捐給社會,不留子孫的樂施之舉,不僅維護了國家的富庶,城市的國際都市化,也成就了無法計量的學術研究,創下的隱形財富。回饋,看似簡單的決定和舉措,卻能在社會的整體運作中,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使社會獲得正面的改善。世界富豪的傾囊捐贈,不僅使美國成為相對平穩富庶的國家,也使它成就了世界科學藝術的殿堂。

(責任編輯:尚一)

相關新聞
比爾蓋茨捐贈巨款防治瘧疾
比爾•蓋茨捐贈2千2百萬元給曼大愛滋病項目
股神巴菲特取代比爾蓋茲 躍居全球首富
陳永苗:資本主義的初戀情人是共同富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