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7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戴德蔓台灣台北報導)由台大團隊與西班牙學者共同發表的〈暗物質波的量子干涉形成宇宙結構〉論文,榮登最新一期全球知名物理期刊《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封面,文章提出黑洞形成新解,指出暗物質可能是極輕型粒子,為宇宙生成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宇宙中約85%的暗物質(dark matter)究竟是什麼,一直是近代天文物理欲解的大謎團,即使是聚集全球8千位物理學家共同參與的、位於日內瓦近郊的「大強子對撞機」運轉5年以來,也尚未有新發現。
目前粒子物理學家多認為暗物質應是「重」粒子,但近年來飽受天文界質疑,因為其特性與哈伯望遠鏡觀察矮星系(dwarf galaxies)的結果不符。由台大物理系博士薛熙宇、天文物理所教授闕志鴻以及西班牙巴斯克大學教授布羅荷斯特共同發表的這篇論文,就是第一個對極輕暗物質提出定量的預測,能與觀測比較並得到滿意的結果,為推翻重粒子理論的重大突破。
薛熙于指出,他們研發出一套獨特的超高速且高解析度的電腦模擬運算機,使天文電腦模擬的運算時間縮短近百倍,再將空間解析度成功提升20多倍,依此證明暗物質的空間分布與觀測到的矮星系結構吻合。因此暗物質其實是非常輕的,它的一些量子效應及像是水波等性質就會表現出來。
闕志鴻表示,暗能量和暗物質是宇宙學的兩大謎團,研究團隊提出暗物質是「極輕型粒子」的研究,打破傳統認為暗物質為「重」粒子的觀點,也為科學家研究宇宙生成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責任編輯:陳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