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6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萬平綜合報導)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奧地利王儲費迪南(Franz Ferdinand)遭刺百年紀念活動,6月28日在南斯拉夫薩拉熱窩(Sarajevo)舉行。百年前,兩發子彈分別射向奧地利王儲夫婦,引發了戰爭的爆發。百年後,對立群體仍未釋懷,隔閡根深蒂固。
歐盟為了避開這段尚未獲公論的歷史爭議,提前兩天在比利時的伊伯爾(Ieper,Ypres)舉行紀念活動,28國領袖全部出席,呼籲和平。伊伯爾在一戰中,成了戰爭中殺戮的代名詞,是世界上第一次被使用化學武器的地方。
上世紀末,南斯拉夫解體之際,薩拉熱窩遭到來自波黑塞爾維亞族部隊的圍城攻擊,當時城內的波斯尼亞穆斯林和克羅埃西亞人幾乎遭種族屠殺。波黑依然未脫離陰影,過去曾經互相交戰的群體對普林西普的歷史定位依然有著分歧。
時隔100年後,薩拉熱窩民眾再次聚集在當年普林西普開槍的街道,奧地利人則帶著樂器回到這裡,紀念百年前的戰事。官方紀念活動的重頭戲是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以和平新世紀為主題的盛大演出。開頭和結尾是波斯尼亞國歌和歐洲正式國歌、貝多芬的《歡樂頌》,象徵歐洲統合,薩拉熱窩的前途與歐洲密不可分。
奧地利總統菲舍爾(Heinz Fischer)28日說:「今晚,我們要傳達一項訴求,要求波斯尼亞民眾放下歧見,專注於共同目標,讓國家更接近歐盟。」
波黑主席團(波斯尼亞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組成)主席伊澤特貝戈維奇、奧地利總統菲舍爾、克羅地亞總統約西波維奇皆出席演出,但塞爾維亞總理武契奇並未出席,因市政廳外有一牌匾譴責轟炸該建築的塞爾維亞犯人。伊澤特貝戈維奇說:「我很高興,在20年的毀滅後,我們可以向歐洲傳達和平的信息。」
一戰百年後的歐洲,全歐共享未來的政治理念,也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歐元區經濟危機至今未能完全解決,再加上歐洲懷疑論者、民族主義者和極右派也持續地在整個歐洲大陸擴大勢力,複雜的民族和歷史情結,令各方難以擁有統一的團結理念。
塞國和波黑塞族抵制活動
普林西普當初選在6月28日進行暗殺,是因為這一天本來就是塞族最重要的宗教節日「聖維塔節」(St. Vitus Day,紀念那些為宗教、祖國奉献生命的人);儘管在許多歐洲人心目中,普林西普是造成浩劫的恐怖份子,但塞族人卻把他奉為「民族英雄」,因此拒絕參與28日在薩拉熱窩舉行的一次世界大戰和平紀念活動。
波斯尼亞的塞族人,至今仍未放棄與鄰國塞爾維亞合併的夢想,因此他們27日在塞人集中的東薩拉熱窩,為普林西普豎立一座2公尺高的銅像。塞普斯卡(Srpska)總統多迪克(Milorad Dodik)說,「普林西普是自由鬥士,奧匈帝國則是佔領者」。
塞爾維亞和波黑塞族領袖視普林西普為英雄,並抵制薩拉熱窩的紀念活動。他們認為,這是將一戰和20世紀末波黑的戰爭聯繫在一起,試圖將責任推在他們身上。
市政廳外一面牌匾譴責1992年轟炸該建築物的「塞爾維亞犯人」。塞爾維亞總理武契奇說,該牌匾阻止他出席該紀念演出;他去了維舍格勒。
第一次大戰起因
波斯尼亞(一直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領土)19世紀遭奧匈帝國吞併後,當地塞爾維亞人仇奧情緒日益高漲,當年因一名19歲波斯尼亞塞爾維亞人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刺殺費迪南後,引爆國際間多國防禦協定和結盟國的強權戰爭,並導致奧匈帝國滅亡,世界版圖重新劃分。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費迪南(Franz Ferdinand)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遭塞爾維亞族黑手黨學生普林西普開槍打死。由於塞爾維亞拒絕合作懲凶,奧匈帝國認為塞爾維亞未懲罰肇事者,進而宣戰,6星期後,歐洲乃至亞洲、美洲的列強,分別加入同盟國與協約國,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導致帝國的衰亡、新國家的誕生,世界巨變。戰爭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塞爾維亞對奧匈作戰,其中以西線戰事最為慘烈。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約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
1918年11月11日,法、德兩國代表簽署停戰協定,英、法、中、日、義、俄等國參與的協約國勝利,歐洲乃至中東地區的版圖也大幅改變。
而列強對外的強權擴張不果,並造成俄沙皇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奥斯曼帝國這四大帝國覆滅。
由於主要戰場在歐洲,戰事慘烈影響到各國國內經濟發展,且因戰爭人員傷亡慘重,物資耗損巨大,經濟出現嚴重衰退,使得原先的世界金融中心英國讓位美國,而歐洲各國也因大戰而削弱了其世界強權的影響。
(責任編輯:李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