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關心】《歸來》與中國電影的歸去來兮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2014年06月22日訊】(新唐人電視台【世事關心】節目)張藝謀剛剛拍了一部新電影,叫做《歸來》。由重量級影星鞏俐和陳道明連袂主演,它是中國首部4K_Imax電影,上映前,也被國內媒體稱為2014年上半年最受期待的電影。但是,上映後,對它的譭譽參半。但是,無論如何,在張藝謀的近年的作品中,它是一部不太一樣的電影。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張藝謀的這部《歸來》,還有其它幾部類似的電影。 觀看下載

《歸來》講述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的事情。 長期被關押的右派勞改犯陸焉識突然逃跑了。正在舞蹈學校爭取跳領舞的他的女兒丹丹,為了政治上不受影響,阻止母親馮婉瑜與父親相見,並告發了父親。最終夫妻二人在馬上就要見面的時候被強行拆散。文革結束後,陸焉識終於平反回家,他女兒早已放棄了芭蕾成了一名女工,而深愛他的妻子卻得了失憶症不認識自己了。他想盡一切辦法讓妻子重新記起自己,但是都失敗了。最後,他以一個給妻子讀信的外人的身份重新進入她的生活,並且年復一年的陪伴她去火車站接那個永遠也不會出現的「陸焉識」。

《歸來》自16號起在各大院線熱映,目前,該片票房成績已經達到近3億元人民幣,成為最快實現票房破億元的國產文藝片。

而對它的評價卻是譭譽參半。

《電影》雜誌則認為:影片內容蒼白,改編失敗。是苦痛勾兌出的廉價眼淚。既無美學,更無思想。那麼,張藝謀本人對《回歸》怎麼看呢?在為《回歸》做的記錄片中,一開頭他就說了這麼幾句話。

張藝謀:「首先,拍歸來這樣的電影,實際上是我很多年的夢想。安安靜靜的拍自己所思考,所沉澱的東西。」

張藝謀的這段話像是在給自己前幾年拍的商業片在做一個註解:那其實不是我的本願,這才是我的本願。但是,在隨後幾天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的時候,張藝謀又表示,他相信「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拍像《歸來》這樣的低成本文藝片,同時繼續拍像《英雄》,那樣的商業片。不過無論如何,大多影評都寫到,《歸來》確實比《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商業片多了誠意。

電影刻畫了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一對知識份子夫妻的情感狀態。陳道明和鞏俐的演繹都相當細膩精準。那是一種獨特的,中國人特有的,含蓄的,深沉的情感。很多人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父輩的影子。而它的結尾也頗具內涵。

很多年以後,馮婉婷依舊沒有認出陸焉識,所以他們一家三口依舊每月五號去火車站接那個永遠都不會出現的陸焉識。影片在月台鐵門關閉後,兩張在月台外面等候的蒼老的臉的特寫中結束。”
應該歸來的人永遠都不會歸來。時光在無奈和永遠的等待中慢慢流逝。這樣的結束有它真實的喻意-在那個時代心靈所遭受的創傷的確永遠都無法癒合。

總體來說,相對於《十面埋伏》,《黃金甲》等片子,《歸來》是一部更實在的電影,比張藝謀前幾年拍的《山楂樹之戀》也真實的多。《山楂樹之戀》是一部所謂的純情片。文革是那個愛情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但是荒誕的是,那個時代背景基本上是一種只代表時間概念的背景,也就是說故事發生在1966年-1976年之間。而那個時候,中國恰巧正在進行文化大革命。 人物和故事幾乎完全和那個時代的殘酷與真實剝離開了。在無數中國人生命中留下痛苦不堪烙印的上山下鄉運動幾乎被描繪成了到山清水秀的鄉間的一次春遊。

《歸來》在這方面有較大的提高,人物和社會有了直接的衝突,但是,它依然只是鋪排了一個很小的視角,對那個時代的敘述被簡化到了僅僅能夠勉強支撐對故事背景的構建。電影改編自小說《陸犯焉識》,但只取了小說的結尾部份,展示文革殘酷性的部份也被刪去了。如果用一部反思時代的電影來要求,它肯定是避重就輕。”

當然,也許編劇和導演會說,這並不是一部反思時代的電影,它講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作為一個愛情故事來說,它在和時代的關聯,和環境的衝突上所著的筆墨是否已經算負責任了呢?我稍早採訪了導演金翼。他是文革之後,中國的第一代導演。一起來聽一下他的看法。

問題1:《歸來》的背景雖然是文革那個大時代,但是視角卻相當狹窄。只限於這個家庭。那麼,作為以一場創傷性民族災難為背景的愛情故事,您怎麼評價它所建立的和那個時代的關聯和衝突?足夠嗎?真誠嗎?

問題2:《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等等片子也是在一個創傷的大背景下講述一些個人的故事,但是這些電影的視角是完整的,人完全是融在那個環境中,在和環境的衝突中展現人性。您覺得中國現在能不能拍出像《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這樣的片子?為甚麼?

事實上,很多看過這個電影的人可能都流淚了。但是,也有很多人說,它所帶來的感動並不具備一種令人感悟和思考的力量,而是一種人們對悲傷情感的自然反應。是這樣嗎?

一部好的電影可能總有一幕是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提到那部電影,就想起那一幕。它是整個電影精神的高度凝練和總結。在《竊聽風暴》中,人們記得柏林牆倒塌之後,那位前東德特工此時已經變成了一名郵遞員,當他走在街上送信的時候,發現他曾經保護過的那位作家出了一本新書-《獻給好人的奏鳴曲》。

他走近書店買了這本書。在扉頁上作家寫著把這本書獻給HWG,也就是他當年做特工時的代號。在付款的時候,收銀員問他要包起來送人嗎,他抬起頭,一雙澄澈的眼睛帶著淺淺的笑意回答說:不,這是給我的。

這是讓人最難忘的一幕,它代表著一個漫長的改變和掙扎過程的終點。而這個終點就是一顆被救贖了的心靈的坦然和愉悅。

《辛德勒的名單》講的也是一個心靈救贖的故事,很多人都會記得那一幕,德國戰敗前,辛德勒要從工廠出逃,廠裡所有的猶太人都前來為他送行,他們專門做了一枚戒指送給他,上面用希伯來文寫著:救人一命等於救了整個世界。但是此時的辛德勒卻情不自禁的開始啜泣,他追悔自己本來可以做的更好,他可以更少一點貪心,用他的錢換回更多的猶太人。這是他心靈軌跡的終點,雖然在啜泣,但已然是一個被救贖的,高貴的靈魂。因為他的起點是一個一心想著賺錢,對猶太人漠不關心的德國商人。

同樣是反應二戰時猶太人經歷的《鋼琴師》也有這樣的一幕,歷經生死的鋼琴師在戰爭結束後重新回到波蘭的電台演奏鋼琴,他的好友來看他,他一邊彈鋼琴,一邊回頭看他,臉上露出了無比幸福的笑容。

而《歸來》的最強音是它的結尾:風雪中等待著永遠不會歸來的陸焉識的兩個滄桑的老人的臉。從某種意義上講,陸焉識和馮婉瑜都失敗了,因為他們一個永遠等不到自己的愛人,另一個永遠無法讓愛人醒來。但是,這種失敗同時又標誌著一種成功,那就是他們守住了自己的真情,誰都沒有背叛這份感情。這種並行的勝利和失敗的高潮在故事結構中堪稱高級手法。

但是,我們沒有辦法不同時注意到,《歸來》從始至終都充滿著一種無奈和壓力,到最後,這種無奈一點也沒有淡去。片子裡面唯一的正面情緒就是在壓抑中,他們兩個都守住了人性中的某種尊嚴。 這好像成了中國反思創傷類電影的一個共同點,他們表現的都是在痛苦壓抑中的被動承受,甚至是麻木荒誕的生存狀態。沒有解脫,也沒有真正的昇華。《歸來》中沒有,《活著》裡面也沒有,嚴格的說《芙蓉鎮》裡面依然沒有。這就和反應二戰中猶太人經歷的幾部經典大片的情感曲線相當不同。

為甚麼中國的反思和創傷電影和反應二戰中猶太人經歷的電影會有這樣的差別?為甚麼中國的反思文學和電影始終在無奈的悲情中徘徊。一起來聽一下文昭的看法。

文昭:我覺得一部文藝作品,它的感情和思想深度是和它在多大程度上剖析出生活的真相有關。中共有句古話叫﹕時窮節乃現。就是越是激烈的越是嚴重的衝突和災難,越能夠在故事中人物的人性在方方面面的衝擊,人性得到充份的揭示。如果是風平浪靜的生活,那本來面目誰都不知道。所以越是重大的社會變故和災難,越能影響到所有的人,也就越能深刻揭示人性。像在二次世界大戰,催生了一大批深刻揭示人性的作品,達到了相當的思想高度和藝術高度。

中國這60年來本來是多災多難的,有很多災難。如果從這些題材出發,本來是可以拍出許多在世界上留名的電影,就是因為有現在的政治審查制度存在,使得這些題材成為禁區。你不能夠進入事件的真相,也就不能夠進入人性的真相。

《歸來》上映後,中國社會的反應不僅兩極,而且耐人尋味。6月5日,中共黨建網刊登署名劉浩鋒的評論文章說,張藝謀的《歸來》就是中國版的《悔悟》,它的公映是西方吹響摧垮中共意識形態的集結號。

文中稱《悔悟》又名《懺悔》,是前蘇聯喬治亞共和國1984年拍攝的政治寓言片,1987年通過蘇共總書記戈巴契夫點頭正式上映,使蘇共意識形態開始崩潰,對蘇聯亡黨亡國起到了作用。

如果說《歸來》吹響了摧垮中共意識形態的集結號,那麼這肯定不是第一次。30年前的《芙蓉鎮》吹的號角比《歸來》要響亮的多。

《芙蓉鎮》是1986年出產的影片。講述了位於湘、粵、桂三省交界處的芙蓉鎮上,人稱「芙蓉姐」的漂亮女人胡玉音(劉曉慶)在「四清運動」及「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影片跨越的時間段有13年,雖然主角是胡玉音,但是同時講述了多個人在那個時代的經歷。呈現的視角相當完整。對角色之間的衝突,人與環境之間的衝突是一種直接和正面的描寫。”

作為對時代浩劫的反思深度和廣度上,《歸來》顯然不及《芙蓉鎮》。事實上,從《芙蓉鎮》之後,中國沒有那部影片在反映文革歷史方面有《芙蓉鎮》那樣完整和直接。但是,對於相對來說批判現實力度小很多的《歸來》,黨建網為甚麼反應這麼大?聽一下文昭的分析。

文昭:《芙蓉鎮》拍攝在文革結束不久的80年代,思想相對寬鬆的時候,是胡耀邦和趙紫陽黨政時期。政治上提出改良,在文藝上也出現了一批反思和批判文革的傷痕作品。《芙蓉鎮》是比較好的一個。但是,嚴格的說,這些傷痕作品,它們的藝術高度思想高度還是有限的。主要是對文革的殘酷性還是有所迴避。你迴避了事件的真相,也迴避了事件中人性的真相。

但現在情況更加糟糕,因為現在是一個做夢的時代,就是當局在宣傳中國夢。那麼,力圖把別人催眠的人,最害怕被催眠的人清醒過來,瞭解事實的真相。

在被稱為編劇『聖經』的《故事》這本書裡說,電影必須是真誠的,好故事首先是一個創作者深信不疑的故事。但這個簡單的前提在中國卻難以實現,中國的制度環境依然不允許電影人展現一個真實而完整的時代,而在這個制度環境的壓迫之下,中國人精神狀態的真相,依然是無奈,壓抑,甚至是麻木的。無法真正反思,也無力從中昇華。所以,今天的中國不會有《辛德勒的名單》,不會有《鋼琴師》,也不會有《竊聽風暴》 。情況好的時候會出《芙蓉鎮》,《活著》,也許《歸來》也可以算進去吧,情況不好的時候,那就是《滿城盡帶黃金甲》和《山楂樹之戀》。

相關新聞
紐時:Imax戲院巨幕技術遭竊 進軍中國受阻
風華絕代女影星文革被整慘:隨叫隨到任人擺佈
美媒:柏林三部中國片 凸顯經濟發展的軟肋
《白日焰火》柏林電影節擒得金銀二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