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陰陽轉換 傳說與習俗內含深意

人氣 175
標籤:

【大紀元2014年06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黃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夏季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有著豐富的民俗傳承。「端午節」有許多其他稱謂:天中節、端陽、重五、重午、夏節、龍舟節、粽子節、蒲節、女兒節、五月節、詩人節等叫法。每種叫法都有其來源,這也說明端午節的起源說法不一,歷史上五月初五發生過很多事,流傳下來成為端午節的民俗。

就起源而言,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起源於紀念屈原的說法外,還有紀念孝女曹娥、伍子胥、越王勾踐等的傳說。

「端午」陰陽轉換的轉折點

「端午」一詞甚麼時候開始出現?一種觀點認為,「端午」的叫法最早見於西晉周處《風土記》中。《北堂書鈔》引《風土記》云:「仲夏端午,端,初也,謂五月五日也。」這裡的端午就是指五月五日。

古人認為五月「午日」是陰陽轉換的轉折點,因此他們才選在五月(午月)午日午時,來煉劍、煉鏡、選擇五月端午午時之前採藥。因為這些活動,為的都是取其至極之陽氣。也就是說,端午節的「午」,就是承繼了「五月(午月)午日」的「重午」稱謂中的「午」的主要部份——以五月的陰陽變化的自然轉換點為核心的節俗內容。

在如此眾多的稱謂中,最後被定型下來的,不是別的名字,而是「端午」這個名稱。這一事實實際上傳達給了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端午節」的核心,乃是五月的夏至,是五月歲時時間中陰陽間發生的關鍵性轉換。

「端午」習俗的深意 驅毒避邪

有一俗諺:「未食五月節粽,棉裘不甘放。」因為中國大部份氣候在黃曆五月五日後,逐漸轉為炎熱,尤其進入盛夏後,百菌叢生,抵抗力較差者,容易中毒生病。因此民間習俗通常在五月五日當天,家家戶戶門口都懸掛菖蒲、艾草或石榴胡蒜,以及「鍾馗」的畫像,因為這些物品可以驅五毒避邪魔。

小孩子身上掛著「艾虎」的香囊,今日稱為香包,香包除外型活潑多樣外,更能驅除疾厄,以保平安。成人喝雄黃酒,傳說有消除疾病的功用。大家甚至在居家附近清除廢物,或噴灑一些除毒藥物,以避免百菌侵擾。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説有避邪驅瘟之意。(蘇玉芬/大紀元)

「端午節」的傳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鱉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倣傚。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

粽子一直是端午節的必備食品,除了紀念屈原之外,江蘇等地,粽子被認為跟伍子胥信仰有關。當地記載:「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此外,民間還有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傳說,也與五月五日有關。

「端午節」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華百姓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賽龍舟

在大中華地區、日本、琉球,端午節會划龍舟。划龍舟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因屈原投江後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

其實東亞地區的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如姑蘇就有以龍舟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

龍舟競渡的習俗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如姑蘇就以龍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在香港,龍舟競渡極受歡迎,每年的端午節期間,香港仔會舉辦多場龍舟競渡比賽,賽況激烈常吸引許多人潮。(祥龍/ 大紀元)

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采,場面極為壯觀。龍舟競渡也被認為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

(責任編輯:李曉清;复核編輯:姜斌)

相關新聞
端午節的幸福
端午雞隻供貨  北塞南順
端午節  植物園展香料植物
王駿:端午節吃粽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