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5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馮德成編譯報導)喬.文托(Joe Vento)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藝人,他善於社交,對於已擁有幾十年的工作經驗,他感到驕傲。他最高興告訴觀眾他的年齡,他已有95歲。
《洛杉磯時報》報導,每到週末,他都在拉斯維加斯的皇家娛樂場(Royal Resort)60年代歌曲大堂那裡演奏,來歡迎那些正趕往前台的旅客。這是一個艱難的演出,他需要催促新來的人去點他的老派爵士音樂,點那一曲都可以。文托很少被難倒。
他坐在兩個枕頭上彈鋼琴。遇到由多倫多來的客人,他就彈唱加拿大的國歌。發現有一對法國夫婦走過時,他就轉彈康康歌(can-can)。一位聽眾說他剛滿60歲,文托便奏「生日快樂」,然後轉奏「他是一個快樂的好人」。
文托為路過的人演奏,他說話時雙手仍然在鍵盤上彈琴。對他來說,有六位聽眾不是一個尷尬的場面,滿座的場面反而讓他難為情。
他的玻璃瓶裡有客人給他的錢。彈奏一個晚上有時可以得到500美元。一天晚上他低聲說:「我忘了戴假牙。到了我這把年紀,一切都是問題。」
這位老藝人以前是士兵,他身穿藍色緞面襯衫,掛一條有美國國旗的吊帶,他曾在越戰時期的軍隊裡服務,他戴了一頂三星級中將的帽子。像許多老戰士一樣,他穿了一對白色的襪子。
一位女士從大堂的餐廳(巴里摩爾)裡出來到了文托這裡。她與文托分享了一個私人笑話。當她要求文托彈一首法蘭克辛納曲調時,他演奏了「我的道路」(My Way),這首歌描述了文托對人生的看法。
然後,他遇到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是一個5歲的女孩琪琪.瑪蘭德拉(Gigi Malandra ),要求他彈「飛越彩虹」(Over the Rainbow.)。他滿面笑容,她坐在他身旁一起唱歌。後來他說:「這真好,女孩兒們喜歡和爺爺一起唱歌。」
琪琪的母親妮夫.瑪蘭德拉(Nieve Malandra)是一位歌手,她常來看文托。她說:「他知道許多歌曲,他唱歌的方式跟昔日的歌手一樣。」
在拉斯維加斯這地方,到處都有獨奏音樂家在餐館和賭場裡演出。很多都不在乎客人們是否專心聽歌。但是文托不同,在過去的70年來,他一直努力吸引客人來聽他的自由爵士音樂。
文托說,他見證了這個城市的音樂歷史,他的故事也是他表演的重點。他告訴聽眾他以前是米高梅電影公司樂隊的隊員,現在他仍然收到一些來自數百個電視節目和電影的專利費,包括經典歌曲如「蒂凡尼的早餐」。但他懊惱的是,米高梅沒能告訴人們那些著名歌曲是誰演奏的。
那些年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人群散去之後他說:「Rat Pack樂隊從來沒有排練過,他們一出來就直接演奏了。」
文托說,在米高梅工作之後,他曾在遊輪上去到世界各地演出。有27年,他參加了三個太陽(Three Suns)團體,到許多大賭場演奏。
商人迪特經常看文托的演奏。他說:「文托有一個很好的記憶,他喜歡談論一些名人。這些人大多數都死了,所以他們不會爭論任何事情。」
文托說,演奏音樂使他忘記了他的糖尿病和其他身體問題。他提到他需要一天吃77粒藥丸來應付他的疾病。他說,在彈鋼琴時,這些問題都沒有了。
有時候,也有人談到文托的過去。曾參加越戰的前海軍護士古鐵雷斯女士,記得文托說他曾和大牌明星一起到亞洲各地勞軍。
兩人曾經失去了聯繫。後來,她聽到文托在皇家娛樂場工作。她立刻想到了以前在一起的時期。古鐵雷斯說:「文托是一個熱情的人,他很會招待人。他遇到從未謀面的陌生人時,他會問『你是哪裡人?你想聽什麼音樂?』」
文托戴著黑色的帽子,身穿毛衣。他的褲子吊帶幾乎把褲子拉到了胸前。他住的牧場風格房子離平流層賭場不遠。當他打開大門時,他說:「準備看到在文化上的衝擊。」屋裡面都是老演員戀戀不捨的雜亂東西:樂譜架、音響設備、麥克風和小提琴。他說:「我有27把手風琴。」
文托出生在布魯克林,25年前來到拉斯維加斯定居。他說他不會再有搬動。這裡可以聽到附近一個播放古典音樂的廣播電台。那天早上,他匆匆帶了一包東西,趕往一家在北嶺的餐廳那裡表演。
文托過著一個孤獨的生活。他結過一次婚,時間不長。他說:「有些女人願意和我結婚,但我說我不想讓她們當寡婦,因為我的演出時間和地點變化很大。」他聳聳肩說,無論如何,大多數的女人見到他的家之後就離開了。
他拿起一個陸軍遊騎兵的帽子和一個中校的牌子──這是對超速罰單的保險:他說:「當我戴上這個,警察會向我敬禮,他們說,『謝謝你,將軍,你保護了我們的國家。』」
文托十分注意自已的健康,他一天要喝兩加侖的水。他不喝酒、不抽煙。他最害怕的是阿爾茨海默病或會影響他鋼琴演奏的關節炎。他說:「我會利用每一刻,每一秒。」
以前文托的工作時間更長,後來因為在高速公路上發生了事故,到週末時,他只工作三、四個小時。但有些晚上,他會工作久一些,比如「澤西男孩」(Jersey Boys)來表演時,他們想聽聽老音樂。
在2012年,文托遇到了想要一個在大堂表演的鋼琴家的皇家娛樂場經理巴里摩爾。除夕時他會在大堂鋼琴那裡表演。他有幾十年的爵士音樂經驗,哪裡有需要他就會去哪裡。
(責任編輯:張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