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5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岳華報導)習江鬥局勢升級之際,5月10日和12日,習近平軍中親信、北京軍區司令員張仕波,以及軍方學者接連在官媒刊文,就軍隊反腐發表強硬言論,稱「從嚴治軍要害是從嚴治官」、並稱軍隊反腐不應該存在「碰不得」的人。此前,江澤民集團軍中貪腐代言人谷俊山被提起訴訟,江澤民的軍中心腹徐才厚也傳被捕。中南海正連續釋放「清洗」信號。
共軍少將:軍隊反腐不應該存在「碰不得」的人
5月12日,中共新華網發表軍方學者、崑崙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少將崑崙巖文章<軍隊反腐必須走在前面>。文章稱,軍隊和地方一樣,上上下下存在著權錢交易、行賄受賂、拉幫結派、前「腐」後繼。從王守業到谷俊山案及其背後所涉骯髒醜陋,說明軍隊腐敗現象已達前所未有的危重程度。
文章稱,軍隊反腐必須走在前面。治軍先治官,反腐敗不應該存在「碰不得」的人,沒有不能觸碰的領域。軍隊腐敗突出問題是權錢交易,集中表現在軍隊吏治和軍產運營兩個領域。谷俊山案正顯現了這種靠軍產斂財、靠錢財買官、靠官位謀私的惡性腐敗循環生長鏈。文章還點出,軍隊高層有人陽奉陰違搞兩面派,這是腐敗勢頭長期難以扭轉的根本原因。
文章最後稱,有必要建立直接向軍委負責的紀檢監察體系和辦案機制;並及時向社會公佈軍隊反腐進程和結果。
北京軍區司令員:「從嚴治官」
此前,5月10日,中共喉舌人民網轉載中國軍網專訪北京軍區司令員張仕波文章。專訪中就習近平關於「從嚴治軍」的論述,張仕波表示,「從嚴治軍要害是從嚴治官」,誰違反了都應「嚴格懲處」、出了問題「零容忍」等。
張仕波還說,目前「從嚴治軍」的力度還有一定差距;需要加強監督和執行力等。
張仕波被稱為是習近平的親信。在中共十七大後,張仕波因得到胡錦濤的「賞識」而「平步青雲」,出任中共駐香港部隊司令員;在習近平時任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並兼任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期間,與張仕波有工作交集。
在中共十八大上,張仕波發言擁護「習總書記」,隨後,張仕波升任中央委員,並越級成為北京軍區司令,接替前任房峰輝(房升任總參謀長);負責中共權力核心北京城的外圍防務,顯示習近平對張仕波的信任。
谷俊山案被拋出 徐才厚傳被捕
3月31日,江澤民集團軍中貪腐代言人谷俊山正式被提起訴訟;同時谷俊山背後的大佬、江澤民的軍中「最愛」徐才厚也傳被捕。4月1日,《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稱谷俊山在調查期間「供出了幾乎所有人」,特別是前中共軍委副主席徐才厚。
親習近平陣營的媒體《財新網》4月5日報導,中共軍科院大校公方彬通過4月2日發表的一篇博文,透露了谷俊山案的部份內情。公方彬稱,谷俊山貪腐案是中共建政以來,軍隊中問題最大、性質最惡劣的案件。據公方彬透露,是胡錦濤下決定拿下谷俊山。
據稱,當時即將卸任的胡錦濤曾兩次要求軍方紀檢機構將谷俊山停職,但卻受到了軍方高層領導的抵制。在胡錦濤命令中共紀檢機構介入調查後,軍方纔被迫採取行動。而在軍方採取行動之後,調查人員的動作也非常緩慢。直至習近平上台之後,該案才擴大調查範圍。
谷俊山被視為江澤民在軍中的鐵桿代言人,是江澤民、曾慶紅、周永康這條貪腐鏈在軍隊的代表,被稱為「軍中巨貪,堪比和珅」。總後勤部是活摘器官核心機構,谷俊山作為江系鐵桿,還參與了迫害軍隊系統的法輪功學員、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的罪惡。徐才厚是谷俊山的後台,也是軍中最大的貪官。
《南華早報》3月20日報導說,徐才厚是江澤民的門徒,並被視為薄熙來的支持者。徐才厚據信也是前安全沙皇和政治局常委周永康的同盟,周永康目前也受到腐敗調查。
江澤民從1989年到2004年任中共黨魁、中共軍委主席期間,為了拉攏軍心,打造一支聽命自己的軍隊,實施腐敗的治軍之路,軍隊腐敗達到頂峰。江澤民縱容軍隊經商、賣官鬻爵,「腐敗牌」成了江收買官、商、學、兵各界的工具。致使中共軍隊腐敗日益猖獗,軍心渙散、缺乏戰鬥力。
習江鬥升級 江澤民軍中心腹或將被清洗
今年3月中共「兩會」召開前夕,據悉,震驚中外的昆明血案是江澤民集團一手導演。江澤民集團用僱凶屠殺民眾的方法,企圖達到國內外民眾對習近平當局的不滿,從而趕習近平下台。
就在谷俊山案被起訴前兩天,3月29日,中共前黨魁江澤民乘習近平出訪歐洲之際,流竄到廣東深圳,力挺香港的江派鐵桿梁振英連任;並升級茂名血腥鎮壓事件,延續昆明血案的暴恐行動。
隨後,習近平的政治盟友、前軍委主席胡錦濤10天5次密集高調露面。期間,中共35名軍頭分兩次,先後集體撰文表態、效忠習近平。這是自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以來,35年內罕見的軍頭密集表態。習陣營以「你懂的」的方式回擊製造暴亂的江澤民集團。
華府中國問題專家石藏山曾表示,中共七大軍區軍頭接連在解放軍報罕有集體公開表態支持習近平,這說明內部非常危急,在中共歷史上,內部出大問題才會這樣。
在此背景之下,習近平軍中親信和軍方學者接連就軍隊反腐發表強硬言論,稱「從嚴治官」、軍隊反腐不應該存在「碰不得」的人;再釋放清洗信號。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