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園地 4/4/2014

標籤:

【大紀元2014年04月06日訊】
春假住宿營紀實
雪地燒烤和環島滑雪

阮雪筠

週三起床,外面飄起了大雪。在去廚房的路上,和營地的工作人員打招呼,他笑著問我「Did you order snow? (你定雪餐了嗎?)」 我愣了一秒,然後笑著回答說,「是的,我定的是外賣,剛剛送到(Yes, I had it delivered.)。」然後我們兩人哈哈大笑。

不知是否是今年的最後一場雪,但是大家似乎對這次大雪還是比較歡迎。我們按原計劃進行環島滑雪和戶外燒烤午餐。一組孩子負責到廚房運食品到燒烤場,另一組孩子環島三公里到燒烤場。這可能是我見過最原始的燒烤場,在雪地裡開闢一塊空地,架起一個燒烤爐,就是我們今天的燒烤地點了。孩子們運來飲料,水果,香腸,麵包等。卸下食物後,輔導員吩咐孩子們去撿柴火。他給孩子們演示甚麼是乾柴。然後孩子們散開,在雪地裡覓柴。

小時候在鄉下生活的時候,就有撿柴火的經歷。那種勞動的快樂是每個孩子童年的甜點。我自己感覺時光倒流,不自覺地深一腳淺一腳地踩到雪地裡,很快就抱了一堆乾柴和孩子們的柴火匯總到一起。燒烤爐下面的雪地有一片黑色的炭跡,把旁邊的雪也染成黑色,看著紅紅的火焰在黑色的雪地了燒的旺旺的,我的心情和孩子們一樣激動。

雪花還在飄著,滑雪的一組人員繞道三公里後滑到了燒烤地。孩子們躺在雪堆裡等待著熱狗麵包的烤制。熱騰騰的熱狗麵包就著天上飄落的雪花,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站了一會兒,吃完麵包,有的孩子和Richard說他們覺得有點冷。Richard馬上動作麻利地把他帶來的大背囊打開,裡面是好幾條雪褲,他問孩子們是否需要加一條雪褲。看著孩子們凍紅的小臉,他內心不捨,終於決定提早結束戶外燒烤。

下午時,另一個小組進行環島滑雪。我決定跟隨孩子們一起滑雪。環島滑雪道是在圍繞營地的樹林裡穿梭。滑了十幾分鐘,我們就完全進入了一片樹林裡。越往裡走,越是密集的樹林。剎那間感覺天地間一片寂靜,而且非常暖和,樹林是天然的屏障。進入自然的懷抱,孩子們也變得非常的自如。他們在Richard的帶領下,一會兒上坡,一會兒下坡,很快就不見了身影。因為女兒和另一個年齡偏小的孩子動作比較慢,我就留在最後壓陣,倒是趁機好好地欣賞了一番林間雪景。

Richard的精力似乎是永遠也用不完。我和女兒落在隊尾時,他反復折回來幾遍,他告訴我們不要擔心迷路,只要順著前面的雪道滑行,就會找到大隊伍。有孩子在過障礙物時比較困難,Richard像老鷹抓小雞一樣,把那個孩子扛在肩上,越過障礙物後再把他放下。

滑雪最有挑戰性也是最有意思的環節是下坡滑雪。很多孩子費很大勁爬上上坡,然後擺好姿勢,順勢飛馳而下,有的在半途摔跤了,就乾脆滾下來了。我看了幾次,實在是受孩子們快樂情緒的感染,決定要上坡試試。不料是看得容易做起來難。還沒等我擺好姿勢,腳下一滑,我已到半山腰。滑雪杖飛了出去,也沒學會像孩子們一樣就地一滾,就只好慢慢地爬起來。再繼續前行。◇◇

=======================

我的第一次交通罰單

文/薛暉(Princeton)

我在美國吃到第一次交通罰單是在20多年前的事了。為什麼不叫我的「第一張罰單」,而叫「第一次」,是因為那次我被警察抓住時,不是只吃了一張罰單,而是一口氣兒吃了六張!日後每當和朋友們說起我那次的倒霉事時,從來沒有博得過他們當中任何人的一點同情。相反,每次他們都哈哈大笑,說我「創紀錄」了!我無奈,只好苦笑作罷。

那時我隻身來美國剛剛一年多點,住在紐約州北部的一個小城市,先生和女兒還在國內。在朋友的幫助下,我買了一輛日本本田的二手車。朋友又讀書又打工,忙得不亦樂乎,花兩個小時教了我一次,我已是感激不盡,根本不好意思請他陪我練車。那個小城市華人很少,更沒有華人開的駕駛學校,我也全然不懂得要尋一個駕校。聽周圍人說,都是自己偷偷練車,等練得差不多了,再去路考。我當時已通過筆試,於是就循「他人經驗」而行,自己一個人在車少的街上練了起來。

練了一段時間,覺得自己也會開車了。一面等待路考,一面在Local辦點事時,也斗膽開車而行。因為我住的小城沒什麼公交車,實在是不開車什麼事也辦不成。那時自己真的是非常無知,完全不懂得無照開車是多麼危險和多大的違規。倒霉的是,我那輛本田二手車,沒過多久,就開始經常熄火。我那時對車一竅不通,又聽說修車要花很多錢,我剛買了車,經濟上不寬裕,真是一籌莫展,不知如何是好。後來托朋友找了個熟人幫忙看了一下,換了火花塞,可車還是老樣子。

一天晚上11點多鐘,我因事開車出去。我的車的毛病是剎車一踩重就要熄火。我於是就盡量地避免踩剎車。開到前面有一個紅燈路口時,我遠遠就開始減速,想等車開到跟前時燈變綠就過去了。可是時間哪兒就算得那麼準?快到紅燈跟前了也沒變綠,怎麼辦?那時夜深人靜,偏遠的北部小城,街上已經沒有多少車輛,我左右看看,沒有車,想起在國內深夜騎自行車,沒人時,遇紅燈也過。我想,也如法炮製吧!不然一踩剎車,車熄火了死在十字路口怎麼辦?於是给自己壯壯膽,沒停車就開過去了。後來,又碰上一個紅燈,我也照此辦理……

我正暗暗慶幸沒出什麼事時,忽然,從反光鏡裡看見後面遠遠的有閃著紅藍燈的警車開過來了。那時的我根本就不懂得那是警察追上來了,目標就是我;也不懂要為緊急車輛讓路,應該馬上停到路邊去。我還繼續往前開,看見後面有幾輛車都停到路邊去了,還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那樣。警車這時已經緊貼著我的車後了,我仍然傻傻地往前開,警車就閃著燈、鳴著笛跟著我。不一會兒,忽然不知從哪裡冒出來了六輛閃燈鳴笛的警車,出現在我的四周,把我團團圍住。這時我才恍然明白警察是在抓我,我頓時嚇得六神無主,驚慌失措,趕快剎車、停車,慌亂中,停車檔竟然掛到了倒車檔上,車身猛地向後一衝,只聽「哐」一聲,撞上後面離我最近的那輛警車了!天哪!

這時我已經嚇傻了。一個警察兇兇地喝令我出來,剛一出來,就命我轉身舉雙手趴在車上,隨後一支玻璃管就伸進我的嘴裡(後來才知道那是測我有沒有喝酒的儀器),然後警察讓我鎖車,命令我坐進他的車裡,然後警車就開動了。我坐在警車後座上,看著和前座隔開的鐵柵欄,嚇得大哭起來,心想,這下自己可犯了大罪了,警察都把我抓起來了,說不定要被驅逐出境了!

警車一直開到了警察局,一位中年警察把我帶進屋裡,我還在哭。他仔細地看過了我所有的證件以後,態度變得緩和下來,不停地對我說:「Calm down,Calm down,It’s not a big deal!」(冷靜點,冷靜點,沒什麼大事的!)然後就在一個本子上寫了起來,一張又一張,寫了好半天,然後扯下來,遞給我,又說,沒什麼大事,就是罰你幾張Ticket。

我接過那幾張紙,一張張地看,那是六張交通罰單。前三張,是說我闖了三個紅燈;第4張是無照開車(通過筆試的人必須在有駕照的人陪同下才能開車);第5張是沒有給緊急車輛讓路(警車在後面,我沒有靠邊停車);第6張是不安全後退(指我掛錯檔向後倒車撞了警車)。我記得自己只闖了兩個紅燈,可那時已經是滿身有口也說不清了,只好認罪吧。

警察讓我打電話叫來了我的朋友接我回家。第二天又請朋友取回了我的車。罰單上通知我過些天去法院。後來的事情,細節我就不說了。印象特別深的是,上法院那天,當我老老實實地向法官陳述自己當時闖紅燈的原因時,那位女法官顯然覺得完全不可思議,她眼睛瞪得大大的,對我說:你知道嗎?你這樣做,「You will kill people,and kill yourself!」我直到現在都清清楚楚地記得她說這句話時臉上那驚愕的表情!

現在回想起來,真為自己那時的無知和「無法無天」感到羞慚。警察那天一定是把我當成什麼「酒鬼」或者「嫌犯」了,不然的話,警察也不會明白,這個人怎麼這麼膽大,竟敢在警車閃燈追趕的情況下不停車?急調六輛警車來圍堵。結果後來人家才發現,原來這是一個什麼也不懂的外國女子。我現在想起來就汗顏,感覺很丟人。幸虧那時候什麼都比現在便宜,一張罰單是50美元,總共罰了我300美元。要是現在犯那個錯,可能要把當時的我罰個「傾家蕩產」了!

不久,我通過了路考,拿到了駕照,那時不像現在這麼嚴。以後很多年,我開車都老老實實的,不敢造次。當然,也就再也沒有吃那麼多張罰單。

我曾經想過,為什麼那位女法官聽了我的陳述後那樣地驚詫,似乎毫不理解我當時的處境。後來我想明白了:我闖紅燈,縱然有多少理由,但都是在考慮個人的困難,思路是從自我出發。而女法官的思路是從公眾利益出發,她認為,不按法規做事,會給本人和他人帶來生命的損失。所以她非常地不理解,你怎麼可以因為自己個人的一點難處,就公然違犯公眾的法規!

女法官也使我明白,駕駛者一上路,就已經開始擔負起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安全的責任了。恪守法規,是尊重和珍視生命的體現。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這樣去做的。◇

===============================
我的英語老師

驁涵 (River Edge)

我的英語老師休斯太太

去年八月我們搬到River Edge鎮,在圖書館Jennifer小姐的幫助下,休斯太太(Lauren Hughes)成了我的英語老師。她有兩個兒子還在小學讀書,只能每週三到圖書館給我講解一個小時。有時颳風下大雪,學校停課,她要照看孩子,也不能來。

開始她以Easy English NEWS作教材,給我講解Thanksgiving Day 及Black Friday等等。後來,我藉助字典將自己的隨筆「兒時」譯成英文,請她修改。

她發現並改正很多語法及時態方面的錯誤。當她看到He just gave birth to a son of my grandfather就哈哈大笑。她說中國男人不簡單,能生小孩!我被她笑得一頭霧水,某某先生生了個兒子,在中國是個最普通不過的事,我曾祖父生了我祖父這個兒子,有甚麼奇怪的?休斯太太嫣然一笑之後,劈裡啪啦按鍵盤,改成He had one son, who was my grandfather.我才恍然大悟,在英語裡,Give birth to 只能用於Woman,男人是生不出孩子的。

當她看到我外祖父娶小外婆時,瞪大眼睛看著我,一副難以理解的樣子,我就給她解釋古時中國的一夫多妻的情況。過去在我們鄉下,如果妻子進門幾年,沒有生育或者沒有生下男孩,妻子就會給丈夫「典妻」。所謂「典妻」,就是租用別人的妻子,來為自己丈夫生兒子。

她們就在本村或鄰近村子,尋找男孩多的、年紀輕的、身體健康的女人,特別是經濟情況不好的家庭,托人去找女人的丈夫,協商「典妻」事宜。

「典妻」時間一般為兩到三年,費用視雙方條件而定,一般每年不低於一個長工的年薪。被典的女人不必太多勞動,做些輕微的家務即可。如果懷孕,生下孩子滿月即可離去,不到原定期限,也可以拿足原定的費用。如果沒有懷孕,到了原定期限,被典的女人拿足原定的費用離去,兩下無涉,這叫做「典妻」不成,以後再說。

休斯太太懂得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就理解了這種Hire Wife。

她又問,我們村子為什麼有牌坊。我說那是貞節牌坊,是女人的眼淚和心血建成的。

「你們為什麼把日本人叫日本鬼子?」她問我。我告訴她,從1931年後,日本侵略中國,殺人放火、姦淫擄掠、無惡不作,殺我同胞幾千萬,不是鬼子是什麼。

「哦,哦。」她理解了。

「你父親去世後,外婆為什麼不幫助你?」她關切地問。

我說,1966年「文革」後,外婆的房產沒有了,她自身難保,對我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我們進一步講到太平天國的「長毛」、曹操、袁世凱、蔣介石、毛澤東等等。她對中國越來越感興趣,就在圖書館借了一本「CHINA」,這是一大本美國人寫的介紹中國的書,包括人物、名勝古蹟、文化和歷史。

於是我們將「兒時」放到一邊,專門討論「CHINA」。

我的英語很差勁,就用ipad做翻譯,有時以畫圖、做手勢來表達,作全方位的交流,特別有意思。

雲南香格里拉、黑龍潭、四川九寨溝、竹鄉大熊貓、樂山大佛、湖南張家界、新疆天池、火焰山、天鵝湖、安徽黃山、廣西桂林、福建茶園、無錫太湖、杭州西湖、江南水鄉等等一幅幅美麗的照片吸引著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中國旅遊。我告訴她,杭州西湖、四川九寨溝、廣西桂林、北京故宮、安徽黃山是必須去的,否則,不能說是到過中國。

她問我孔夫子是怎麼樣個人,我說他是個大思想家、教育家。至於秦始皇,他統一中國,開拓疆域、發展經濟,有進步作用,但他是個獨裁者,焚書坑儒,酷刑暴虐,是中國專制主義的祖師爺。 當她知道司馬遷這樣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歷史學家,受到殘酷的「宮刑」時,深深讚歎中國知識分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她看了詩人李白瀟灑的畫像,問李白有什麼好詩。我答:

Before bed the Moon light
Can it be frost the ground
Eyes raised,I see the moon so blight
Bow my head and think of home

她說:「very nice and wonderful!」

書中說,滿清入關後,實行「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休斯太太問,他們為什麼要那樣做。我告訴她,滿族是少數民族,它要統治中國,必須學習漢人的文化和制度。漢族文化和制度博大精深。他們為了掩飾自己的民族自卑心理,就要用一種他們的風俗習慣強加在漢人頭上。於是強制「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 中華民族以漢族為主。漢民族是一個和善、易通融的民族,任何入侵中國的少數民族,時間一長,都被同化、漢化。中國歷史上,鮮卑、契丹、滿清等都是例子。對我的鴻篇大論,休斯太太感到十分不解。

書中也說,太平天國「天朝滅匪」,我說那是騙人。 那些「替天行道」、「為人民做主」都是幌子,都是為自己。洪秀全佔領天京後,宮女三千,太平天國在我們諸暨,兩年就殺人63萬,占全體人口70%,這樣的災難,老百姓願意嗎?

中國近現代歷史,書中提到孫中山、袁世凱、蔣介石、毛澤東、抗日戰爭、大躍進、文革和尼克松訪華。休斯太太對這些都多少知道一點,但不明白大躍進是怎麼回事。我告訴她,那是好大喜功、弄虛作假。把幾十畝田的稻穀移到一畝田裡,說是畝產幾萬斤,糧食上交後,餓死很多農民。大煉鋼鐵是將家具、門窗等放到「小高爐」裡「煉」,都變成廢鐵。這樣的怪事使她十分驚訝。

書的後面是藝術、建築和宗教,我對這些是一竅不通,只能望書興歎,愛莫能助。於是她繼續修改我的「兒時」。

休斯太太說:「美國人民是中國人民的朋友。」

她這句話和她的率真、善良、爽朗以及陽光般的燦爛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
  ◇◇

相關新聞
新澤西居民應避免前往「禁止旅行」區域
聯邦學生援助表格問題 影響新澤西州大學入學率
2024 年購房最熱門的新澤西州北部城鎮
新州簡訊 在新州幾歲兒童可獨自在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