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漢學家談中法「吃」文化

文/李婉清

人氣 49
標籤: ,

【大紀元2014年04月02日訊】白樂桑(Joël Bellassen)是法國漢語語言學和漢語教育學專家,從事漢語教學推廣工作30年。四十多年前,他曾去中國求學,現為法國教育部漢語總督學。

近日,他就飲食文化對比了中國人和法國人的特點,從中可以體會這兩個民族的差異和相通之處。

白樂桑說,一直以來就聽到「中國人是亞洲的法國人」的說法,他認為這主要來自民間。的確如此,不少華人來到法國生活後也有同感:排除外貌和語言的差異,法國人和中國人在看問題和思考問題的一些方面有相同的地方。

作為語言學家,白教授很自然的把民間的說法聯繫到語言本身——「identité」:「說到人,就要牽扯到法文所說的『identit□』,也就說個人的『身份認同』」。

關於身份認同,白樂桑認為小到兩個普通人,大到兩個民族會涉及到三個層面,第一是語言和文字,自己的母語;第二是個人信仰、價值觀或基本觀念和原則;第三就是吃文化。本週首先與讀者分享吃文化這個層面。

中國俗語稱「食衣住行」,白樂桑認為,相比「衣」、「住」、「行」三個方面,「吃」最能體現不同民族的差異和個性。為甚麼呢?他說:「如果品味一下衣食住行就會發現——衣,衣服,穿著,現在基本上是大同小異,越來越走向全球化;住,越來越走向全球化;行,就是交通工具也基本上越來越走向全球化,法國的、中國的高鐵,其實也大同小異,都差不多;就一個『食』,就是『吃文化』到現在還沒有全球化。」

白教授認為中國和法國是最能體現東、西方菜系的兩個國家,但兩者也有差異:「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先說共性,法國大菜和中國菜相同的是:第一,歷史非常悠久;第二,各方面,無論是烹飪原理,菜的多樣化都非常豐富,都是所謂的學問;第三,就是吃方面的民俗,也非常豐富;第四呢,就是這兩個國家歷史上有不少專著,還有不少文學家都講過吃。」

談到飲食文化,無論是中國還是法國似乎都離不開酒,兩者也有相似之處,白樂桑表示「在法國大餐裡邊,酒的地位不低。中國的飲食文化方面酒的地位也比較高。」但酒的功能卻不完全一樣。

首先是釀酒的來源不同:「中國呢,是以酒為總稱,所謂的酒,一般來講,主要是用糧食做酒。」在法國主要用葡萄釀酒。

其次是酒在飲食文化中的功能也有差別,白樂桑認為:「在法國飲食文化裡,酒完全融入了烹飪原理和吃這個系統,完全是屬於菜系裡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在中國則完全不同,酒主要是社交和禮節性的。」

由此看來,飲酒方面,法國人更注重酒的口感,而中國人在飲酒時更注重象徵和禮儀作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會發現,中國人飲酒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更多的是借酒抒懷,而法國人在餐桌上則更多的對酒的美味發出頻頻的稱讚聲「好酒,好酒」。

這裡可以看出吃文化體現了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的特徵,白教授表示如果繼續深入探討會發現:「除了吃以外,另外是一個人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也就是說母語,第三件事情就是個人的信仰或者觀念。」他認為如果從飲食、語言、信仰角度去比較不同的民族,包括中國民族和法國民族會比較有意思。

(責任編輯:德龍)

相關新聞
法國漢學家杜特萊翻譯小說「靈山」 法國的中國文化熱潮又加溫
【紀元專訪】法國漢學家分析中共處理SARS政策
法國漢學家:趙紫陽預感自己命運?
中國器官移植將引發更多死刑或致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