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3月06日訊】(BBC中文網) 香港人穿黑衣的日子愈來愈多。最初,只有在六四獨光晚會當天,市民集體穿上黑衣,悼念1989年天安門事件的死難者。近幾年,要悼念的東西愈來愈多。反洗腦國民教育運動、政府發出免費電視牌照黑箱作業、上月底最後一個週末,記者同業就商營電台資深記者兼節目主持人李慧玲被炒,進行「反滅聲遊行」,也不得不穿上黑衣。而就在遊行之後三天,香港終於要為捍衛新聞自由,付出血的代價。
上週三,《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在光天化日下被兇徒襲擊,身中六刀,倒在血泊中,命危。
這六刀,不單是劈在他身上,而是狠狠的劈向所有香港人,彷彿像要告訴大家:你們捍衛的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算什麼?
五大新聞團體--代表僱主的香港報業公會、代表管理層的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代表前線記者的記者協會、左派的新聞工作者聯會和代表攝影記者的攝影記者協會,首次組成聯席,於上週末發動遊行,共一萬三千人穿上黑衣參加。
香港新聞界的寒冬
香港新聞界不再停留在風雨飄搖的階段,而是進入了寒冬。傳媒工作者被騷擾,甚至是被暴力對待,今次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報紙被抽起廣告和社論,以至傳媒人被無理解雇,只屬「小兒科」級數。光是2012年7月新政府上場至今兩年內,傳媒受過的恐嚇和襲擊之多,許多人記憶猶新。《陽光時務》週刊投資者陳平遇襲、《蘋果日報》發行商遇襲、《蘋果日報》的報紙被燒燬、《am730》投資者施永青座駕被刑毀、在壹傳媒集團老闆黎智英住宅門口留下開山刀作警告、以及《獨立媒體》的辦公室被大肆破壞,《主場新聞》的服務器受黑客襲擊等。但論嚴重程度,肯定以上周劉進圖案最令人心寒和發指,不少人甚至把此案和1967年林彬被殺事件比較。
香港普遍推測,劉進圖先被調職,後招血光之災,很可能和《明報》與國際調查記者同盟連手調查中國太子黨的海外白手套運作有關。
傳媒工作者掌有第四權,即新聞界肩負監察政府的角色和權力。但新聞界必須獨立和免受審查,第四權才能發揮效用。觀乎香港的情況,不僅愈來愈多傳媒自行歸邊自我審查,新聞工作者的性命更受到威協,第四權看來已形同虛設。
部份市民感受到恐怖時代的來臨,評論員練乙錚稱之為「新恐怖主義」--襲擊對像清一色是傳媒人,而且是政權或親政權勢力以恐怖手段殘害小民。
那六刀,令我們許多人醒覺到,一向視為理所當然的自由,原來是會見血的,而且流了血後也不一定可挽回。
仍在住院治療的劉進圖與妻子陳碧君均發表了錄音講話。
遇襲與政治無關?
叫人心痛的現實是,有人(多是建制派中人)十分配合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的口吻,不對兇徒背景和動機作任何推測,甚至指事件可能與劉的私人恩怨有關,而且指沒有證據顯示事件與政治和新聞自由有關係。比如特首梁振英的女兒梁齊昕,就在社交媒體上質疑襲擊與新聞自由何干,實時引來社會大眾的反感。
以上列舉的多宗新聞工作者遇襲案件懸而未破,甚至1967年的林彬案至今仍是懸案,我們著實是沒有真憑實據指事件和政治有關。但特首、高官、立法會主席紛紛前往醫院探望受害人又所謂何事?一宗普通的襲擊案,受害人絕不可能受此「禮遇」。
當受害人仍躺在醫院,這種故作理性,表面關心,實為涼薄的態度,令許多人反感。
建制派要配合中共口徑,如此說話並不奇怪;最叫人側目的,也許是連新聞工作者自己也放棄第四權,甚至是指鹿為馬。
劉進圖被襲當天,最諷刺的莫過於《明報》前副總編輯及現為民建聯黨員的阮紀宏,在該報的專欄說:「回歸以後,香港新聞業享有監督特區政府的高度自由,政府與官員的一言一行都成為新聞界的監督焦點,甚至有官員上任幾天,陳年往事被揭露而下台……香港新聞自由還是空前的高。幾千人上街遊行,捍衛新聞自由,實在杞人憂天。」
而昨天上任的《明報》首席執行總編輯鍾天祥,被員工問及該報會否變成親政府的建制派報紙時,他表示不知道,因為自己不是總編輯,也可能不會做總編輯,要聽天由命。而被問到是否支持平反六四,他表示要視乎新聞價值。至員工要求鍾天祥簽署新聞約章,確保新聞自由時,現任總編輯張健波拒絕簽署,指是「不可能的任務」,理由是員工與管理層關係破裂。這無不令前線記者震驚。
「言論自由已死」,甚至「香港已死」的聲音此起彼落,我們實在有悲觀的理由。
劉進圖在手術後,度過了危險時期,前日首度開腔的錄音,強調”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而上周的新聞界第二波遊行,最突出的口號是「They can’t kill us all”(他們不能把我們殺光)。
然而,文化人梁文道卻指出了一個叫人更不安的事實:對方不用把你們殺光,殺一個就夠了。對方針對一個人,一個機構,逐一逐一的,個別的針對令全體更為恐慌。
的確,在目前來看,香港人除了繼續在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上口誅筆伐和遊行外,還可以怎樣對付這股惡勢力?筆鋒真可對抗刀鋒嗎?看著滿街的黑衣人,在春雨之中由政府總部遊行至警察總部,大家除了悲憤,還有的,是發現無力感原來也可以很有重量。
(自由撰稿人 鄒頌華)
(來源:BBC,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