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3月29日訊】一、引言
文明的起源、成長和發展無不與河流有關。一切古老文明,均發源於河流。
1)兩河文明
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孕育了最古老的兩河文明。這兩條河流每年氾濫,留下大量有機物和礦物質,在下游形成肥沃的土壤,公元前6000年,這裡就開始運用灌溉技術,發展出農耕文明。先後有蘇美爾人、巴比倫人等在此建立的文明。
1935年2月10日,考古學家們在北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挖掘德彼高拉大土丘時發現了已知最古老城市的遺址。這個遺址距今約5700年。
目前,被認為世界已知的第一部系統、完整的法典(漢摩拉比法典)也在這裡頒布,世界最早的史詩、神話、藥典、農人曆書等,都在這個地區形成。
2)尼羅河孕育的文明
尼羅河每年定期的氾濫,給河流兩岸帶來豐富的腐殖質,使土地成為肥沃的耕地。尼羅河這種年度的定期氾濫,對古埃及的農業生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古埃及人在尼羅河畔肥沃的土壤上種植小麥、棉花、水稻、椰棗和穀物,這些農業產品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充足的食物,還繁榮了埃及的貿易市場,穩定了埃及經濟。埃及人利用從尼羅河受益的食物和財富,快速有效地徵募軍隊,佈置防禦,實施進攻。
尼羅河在古埃及還上升到一種精神意義。古埃及神話中,有一位專門負責尼羅河一年一度洪水氾濫的神,名叫哈比,他和法老同時控制尼羅河的洪水。尼羅河也被看作是生命、死亡和死後生命的一條通道。埃及人相信要獲得死後再生,他們必須被埋葬在代表死亡的一方,因此所有的墳墓均位於尼羅河西岸。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經認為,是尼羅河造就了古埃及文明。沒有尼羅河水的灌溉,古埃及文明可能只會曇花一現。尼羅河為古埃及文明和它三千多年的歷史提供了旺盛的活力和必備的條件。
3)恆河與古印度文化
恆河哺育出的印度文明與古巴比倫、古埃及和中國並列,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在印度神話中,恆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馬華特(意為雪王)的公主,為滋潤大地,洗淨塵世的罪孽而下凡人間。
根據傳說,恆河被稱為「聖水河」,因發源於「神山聖湖」。恆河上游在中國西藏阿里地區的岡底斯山,岡底斯山的東南坡有一個大而幽靜的淡水湖,叫瑪法木錯湖,湖水來源於高山融化的冰雪,清澈見底,平如明鏡。
相傳,印度歷史上某國王為了洗刷自己祖先的罪孽,以修來世,請求天上的女神下凡。女神下凡,帶來洶湧的洪流,大地難以承受,濕婆大神便站在喜馬拉雅山附近的恆河上游,讓水衝擊他的頭髮,減弱了水勢,既洗刷了國王祖先的罪孽,又造福於人類。所以,印度人就把恆河看作女神的化身,是「贖罪之源」。
二、大禹治水與中華農業文明的建立
辛棄疾詠大禹詞云:
「悠悠萬世功,矻矻當年苦。魚自入深淵,人自居平土。紅日又西沉,白浪長東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禹治理洪水,鼎定九州,對中華民族影響非常久遠,可以說是奠定了中國農耕文明的基礎。人居平土,魚躍深淵,不同物種各居其位,生命才能繁衍生息。
相對於遊牧文化,農業文明可以提供更穩定的食物來源,便於積累財富,穩定居住人口,形成村落、城鎮,不僅經濟繁榮,而且思想、文化、藝術等會得到長足發展。所以,辛棄疾這首詞,對大禹的功績傾慕不已,用「悠悠萬事功」來描述。
中國在上古帝堯時代,遭遇洪水侵襲,「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關於當時洪水的描寫,古代文獻記載的還有:
「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昏墊。」(《尚書•夏書》)
「當堯之時,天下猶末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孟子•滕文公》)
「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本經篇》)
禹的父親鯀奉帝堯之命治水,其治理洪水的方法是堰堵,《山海經•海內經》描述說:「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填洪水。」「滔滔洪水,無所止極,伯鯀乃以息石息壤,以堙洪水。」他用這種方式治水,九年無成,被殺。
鯀死後,鯀的兒子禹得到各個部落首領舉薦繼續治水,他「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他治水的方法是疏濬,引導,最終將滔滔洪水導流入海。春秋時魯國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劉定公說:「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左傳•昭公元年》)
大禹治水之後,黃河繼續成災。大禹集中力量治理黃河,按照地勢高低疏導河水,流入勃海。
大禹治理洪水之後,「盡力於溝洫」,「躬稼而有天下」。
《尚書》記載,大禹「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大禹「令稷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
這些歷史描述都在說,大禹疏通了大江大河之後,組織人民興建農田水利系統,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親自帶領大家開墾荒地,種植莊稼。南方土地多水,大禹讓主掌農業的稷把稻穀的種子分發給民眾,種植水稻,從富有的地區調劑食物給貧窮的地方,各地民眾免受飢寒之苦,大禹得到了天下一致的擁護與愛戴。其後代啟能夠建立中國第一個家天下王朝,與大禹治水,民眾受益巨大,不無關係。
三、中華文明來自河流
中國文化的根深深紮在河流之中。古代中國的文化,來源於河流,《易•繫辭》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在古代是黃河的專有名詞,洛是洛河。「河出圖,洛出書」,成為河流文明的遠古見證。
傳說太昊伏羲時,有個馬頭龍身的神物從黃河裡躍出,它身上的旋毛變成一塊玉版獻給伏羲。玉版上排列著數字:「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依照河圖,仰觀天象,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而畫出八卦。
古代稱伏羲為天皇,是燧人君之後,32歲被推舉為君主,繼承君位。他依據河圖的原理,觀察天文地理,畫出八卦圖,後世將伏羲所畫八卦稱為《連山易》,即《天皇伏羲氏連山易》,經過周文王的推演,孔子的重新整理,《易》,成為最終中國儒家經典之一,為五經之首。
到大禹治水時,有神龜從洛河爬出。背上的數字排列成「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內」的圖形。大禹依照洛書制定出治理天下的九章大法,成為《尚書》中的《洪範篇》。
「河出圖,洛出書」,是盛世來臨的吉兆。伏羲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得到河圖,並演繹八卦,完成了中國文化的奠基。
大禹治水,使中國從浩浩洪水的災難中解脫出來,中國迎來再度興盛的希望,所以,古代稱,這是上天特意將治理天下的法則賜給大禹,是對其功績的獎勵。
四、古代關於河枯國滅的記載
河流枯竭,是亡國的先兆。史書記載,西周宣王死後,周幽王繼位。周幽王是歷史上著名的昏君,烽火戲諸侯就發生這個昏君身上。
幽王二年,發生一件非常不同尋常的事情,涇河、渭河與洛河發生地震,造成山陵崩塌,河水斷流。
周朝太史伯陽甫根據這個現象,發表了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段評論。他說,看來,周朝的氣數盡了,很快就要滅亡了。天地之氣,運轉不息,位序絲毫不能打亂,這是國家能夠依存的根本。一旦打亂天地各種元氣的次序,社會就開始亂套了。
現在,三條河流發生地震,說明陽氣已經失去其應該佔據的位置,這個位置被陰氣填充了。陽氣失去位置,由陰氣佔據,河水一定發生斷流。國家的財富,依靠河水澆灌土地,生長各類作物,百姓才會溫飽無憂。
河川斷流,土地得不到灌溉,民生仰賴的衣食一定出現問題,這個國家還能不滅亡嗎?歷史上,伊水、洛河乾枯,夏朝滅亡;黃河枯竭,商朝跟著傾覆。
一個國家的根基,就是山川,山崩川竭,是亡國的徵兆。
(未完待續)
—-轉自《新紀元周刊》自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