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樓市格局逆轉 一線城市無免跌金牌

人氣 2

【大紀元2014年03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10多年來,大陸房價只漲不跌,讓絕大多數民眾望樓興歎。年初至今,樓盤降價風從二三線城市刮向一線城市,使樓市的格局發生逆轉。同時二手房市場,房產中介主動改低房東報價,比價格鬆動更明顯的是中介業績的下滑。

3月樓市「倒春寒」格局逆轉

往年3月,在中國黃曆新年過後,樓市的交易量都會有一個小高潮,但在今年此景不再,隨著天氣的轉暖,大陸樓市卻遭遇「倒春寒」。截至3月中旬,各地樓市成交平淡,包括一線城市在內的市場均出現了強烈的觀望情緒,北京、廣州甚至出現個別項目降價促銷或低價入市。

如果說2月份開始杭州的樓盤降價還是小開發商的個別事件,那麼3月份以來萬科、保利等大型地產商在一線城市的促銷動作,則預示了新一輪房地產下行週期的到來,大陸樓市的格局已經發生了逆轉。

3月18日,中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月70大中城市房價環比上漲的城市個數減少5個,持平的城市個數增加7個,漲幅略有回落。多位房地產業內人士認為,今年樓市成交整體下滑已基本成為定局,而房價,在整個大陸範圍內也可能出現同比下跌。

3月13日,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佈報告顯示,前2個月行業多項指標「異動」降溫。1-2月,土地成交量增幅小幅收窄,成交價格處於高位;房地產投資增速整體平穩,新開工面積增速下行明顯;商品房銷售增幅大幅回落,價格小幅下降;房企資金增幅放緩,貸款占比上升。

一線城市也出現了房價鬆動

整體市場來看,房價增速明顯放緩。成交量則反映了購房者保持了較為謹慎的觀望態度。就城市而言,之前人們認為「不會降價」的一線城市也出現了房價鬆動。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一線城市房價增速明顯下滑,與其他城市的房價漲幅差距也在明顯縮小。

以北京為例,此前的市場預期是中國房價下跌,北京也不會跌。而在本週,北京住總萬科橙開盤售價為2.1萬元/平方米,遠低於預期的精裝修2.6萬元/平方米,去除裝修的因素後,單價也低於預期3000元/平方米。

繼天宮院區域的住總萬科橙以低於市場預期的價格入市之後,北京樓市供應的另外一個新入市項目也有新動態傳出。位於通州台湖的東亞‧印象台湖項目從最初預計的2.6萬元/平方米(毛坯房)變成2.2萬元/平方米起(精裝修房)平價入市。

此區域的另外一個項目東亞‧尚品台湖也將採取低價入市的策略,最早的預期售價為2.4萬元/平方米,現在將按照2.09萬元/平方米的起價銷售,且包含2000元/平方米的精裝修。

中原地產總監張大偉認為,從北京這一輪新建住宅剛需項目的定價來看,在自住型商品房、信貸等多方因素的衝擊下,供需雙方的市場預判出現轉向,購房者觀望情緒增多,而房企「讓利跑量」心理漸佔上風,供需格局已經悄然生變。2013年北京單價2萬左右的項目,供需比基本是1:4,目前已降低到1:2。

在廣州,保利地產旗下的三個項目同時推出1成首付優惠活動。首次置業者,首付1成,剩餘部份可分4個月付清,二次置業則可獲得長達9個月的首付延期繳納時間。

3月19日,經濟學者馬光遠在其微博上表示,今年房價下跌、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週期是大概率。三四線因為房子過剩會調整,一二線則因為整體預期的變化會調整。「至於北京房價,這是一個太怪異的地方。」

二手房市場也遇冷 中介業績大滑

野村證券稱,中國住宅竣工量、庫存已經大大超過有效需求。按照價值來衡量,2013年中國土地出讓金飆升52.4%,首次超過4萬億元。按照面積來衡量,野村估算2013年一線城市土地出讓面積上升7%,二線城市3.7%,三四線城市上升23.2%;按價值分別上升159.3%、34.2%和57%。這將進一步加劇供需失衡狀態。

新房銷售低於預期,二手房市場同樣遇冷。北京昌平天通苑地區一家大型房地產中介公司的經紀人張先生,對大紀元記者稱,現在成交的價格比房主報價降了幾萬元,這在去年同一時期是不可能出現的情況。「以往都是我們幫著房主往上抬價格,那樣可獲得更多佣金收入。現在可好,我們主動改低房主報價,要不沒人氣嘛。」

在張先生看來,很多房主對現實還不太接受,認為北京房價怎麼會降?張先生表示,目前成交量特別低迷,但是價格還是有些虛高,不少房主還在嚐試漲價。「那這樣的結果就是有價無市,新建房今年集中入市,二手房更不好賣。」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學院房地產研究中心教授張文清表示,若在此背景下,市場供應進一步增加,或需求大幅縮減,房地產項目可能觸發房企資金鏈吃緊進而崩盤的惡果,開發商和購房者都應警惕其中風險,盡早有所準備。

聯絡本文作者請發郵件到:dajiyuanren@gmail.com

(責任編輯:劉曉真)

相關新聞
官方解釋不動產登記  民反腐抑房價希望落空
黨媒首提樓市崩盤啥樣 樓盤甩賣聲已不絕於耳
「暴跌已成主旋律」專家聚焦2014中國經濟
房地產業成中國頭號風險 諾獎得主再發警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