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淺談學習外語的經驗體會

陳世忠
陳世忠瑞典
font print 人氣: 576
【字號】    
   標籤: tags: , , ,

自我介紹
我1937 年初生於上海,已是77 週歲了。

我上學比較早, 四歲上一年級,七歲已經是四年級了。那時的上海,英文課在小學三四年級就開始了。那時候的小學英語已經學得相當深了。我記得小學的英文課本就有許多諸如潘多拉寶盒,羅賓漢大戰小約翰,魯賓孫漂流記,小人國等等故事(大概是簡化版或曰易讀版)。可是,上海一「解放」,隨著大批中共官員的南下,為了照顧他們沒有學過英語的子女們,我們的課本完全變了,變得非常淺,幾乎是從字母發音學起,而且教科書充滿了政治內容。所以,英語課就變得很輕鬆,但知識卻沒有多少長進。就這樣,整個中學六年,我的英語成績一直是一百分。直到考取北京的留蘇預備部,那一年我17 歲。

到了北京,留蘇預備部名義上是學習一年俄文,實際上僅僅學了八個月,其中包括大量的政治活動,我以全部滿分的成績完成了學習任務以後,就被分配到莫斯科上大學,而且基本上都是和蘇聯同學一起上課,到畢業前夕,我的各科成績基本上全是最高分,畢業時獲得為數極少的優秀文憑和機械工程師的職稱。在蘇聯經過了六年的學習,我畢業回國分配在大學任教,其時我的俄語程度已達到一定水準,任教時經常(通過校領導)接受外單位邀請擔任翻譯和顧問,二十餘次隨團出訪了前蘇聯和東南亞幾十個城市,每次回國均獲邀請單位的好評。

那時我還很年輕,工作之餘,我繼續參加教師的外語進修班學習英語,英語水平也有長足提高。

我的第三門外語是在63 歲時開始學的。瑞典語是個小語種。我經過四年的學習,達到了移民系列(即非母語)的高中畢業水平,成績優秀。在這段時間裏,我還學習了英語和數學等課(老師用瑞典語講解),也都獲得了良好的成績。這些年來,我可以比較自如地用外語會話、講演、做報告,走上講壇和政治家們辯論某一話題,接受媒體的採訪,還包括連續兩屆競選市議員期間的競選演說。此外也經常發表一些短篇文章(約20 篇),最長的一次是在瑞典最大的報紙《晚報》上發表了兩個版面的分析文章。

前幾年先後有一百多名未成年的中國兒童,沒有家長的陪同,乘飛機來到瑞典以後,馬上申請避難,可是第二天就全部失蹤,後來有人發現他們出現在其它歐盟國家。這是怎麼一回事兒呢?中國的海關是很嚴格的,為甚麼這些少年能夠順利地合法地來到無親無友的瑞典呢?我對此進行了抽絲剝繭的分析,可能是言之有理,得到了編輯部的重視而予以刊登。這篇文章我是用瑞典語寫的。

點滴經驗

講起介紹學外語的經驗,人貴有自知之明,我並不是最佳人選,但是總得有人出來拋磚引玉呀,在這裡我想借大紀元一角,把自己學習外語的點滴體會講出來,也盼望著更多的朋友一起來交流切磋。

(一) 確立目標

第一,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應該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境,各人的學習外語目的也是不一樣的。在校生是因為學校規定有這門課不得不學,有的人可能是為了出國留學深造,外語必須達到規定的標準,少數人是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學問,而必須更加完美地掌握外語,特別是專業詞彙,而在國外生活的人,可能更有一種緊迫感,沒有外語知識就很難融入到主流社會裏去,凡此等等。我記得在國內大學教師英語進修班學習時,有人問彭教授說學外語有甚麼用處?彭老師回答很有風趣,我至今清楚地記得。他說:「學通一門外語,可以使你如虎添翼,開闊眼界。但是,學外語並不容易,如果你花了很長時間學,可是結果呢?既不能說,也不能看書,更聽不懂別人的講話,那麼我勸你乾脆不要浪費時間。把大量寶貴的時間用到別的地方去。」所以說,從一開始就要問自己,我為甚麼要學習外語?我要達到甚麼樣的目標?

第二,決心和恆心。有了明確的目標,就要下決心學好它。任何一門外語也不容易學,更不容易學好,學深學透。即使有些訣竅,可以速成一些,但是歸根結底,還要靠你自己一個詞一個詞地去掌握。所以,一定要坐得住板凳,要有「面壁十年」的思想準備。不要幻想一蹴即就,寧可把困難想得多一些,作長期打算,而不要過於「輕敵」,以為輕而易舉就能把一門外語學到手,那樣的話,一旦受挫,不能如願,就可能產生畏難情緒,退縮回去。

第三,要樹立信心。信心來自何處?沒有學過外文的人,往往覺得外語很神秘,覺得自己不是學外語的料。更多的人,即使過去學過一些外語,現在也往往歎息自己年紀大了,不如年輕人,也不如自己年輕的時候了,記憶力差了,跟不上功課,往往打退堂鼓。我看到不少來自芬蘭、中東、東歐國家的移民,年紀輕輕,也就是四五十歲吧,卻不願學習,其結果是凡事依賴自己的兒女或親屬,而久而久之,自己就更沒有信心了,於是很容易就退縮到本民族人的小圈子裡去,儘管在這個新的國家生活了二三十年,還是像個剛來的新移民似的,根本無法融合到主流社會中去。

而事實上,既然是移民,就一定有必須離開自己祖國的理由或原因。既然你成了移民,就得面對現實。需要繼續學習、工作,努力融入主流社會,而掌握該國的語言則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看看周圍的同學,來自不同的國家,年齡有老有少,不是都在學嗎?我就想,他們不也是一個腦袋兩隻手嗎?我又不弱智,哪一點不如他們呢?這麼多年來,這麼多移民都學會了,我也不應該是例外呀,我至少不應該是最差的。回過頭來說年齡,是啊,可惜你來晚了,早來十年多好?早來20 年,30 年豈不更好?最好直接就出生在這個國家,那就不是學外語,而是等於學母語啦,那該多好?

還有專家說,最好應該在12 歲以前學外語,那樣才能學得純正地道。但是,說這些有甚麼用呢?俗話說「萬物各有其時」,既然你不可能來得更早,所以就得面對現實。請記住,現在就是你的最佳年齡!如果你是個成年人的話,那麼可以這樣說:再過五年八年,你的記憶力,學習能力和精力肯定還不如你現在。你應該慶幸,你是現在,而不是再晚十年八年才來。順便說一句,直到現在,我曾經學習過的幾所學校的老師們還經常拿我為例,鼓勵在校的移民學生說:「你們看,我們這裡有過一個「陳」,六七十歲了才開始學習,結果學得比所有的同學都好,以優秀成績畢業啦!正因為他學得最好,所以當王儲維多利亞公主前來我校視察時,大家一致推舉他代表學生去見公主,還榮幸地和公主同桌共進午餐哩!這就是你們的榜樣。你們都比他年輕得多,沒有理由打退堂鼓!」

歸納起來,我想說,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樹立起決心、恆心和信心來。

(二) 記單詞之道

學習任何一門外語,基本上有三個要素:單詞和詞組,語法,發音。如果把掌握外語比作蓋房子,那麼單詞和詞組就相當於磚頭,而語法好比水泥,混凝土。任何高樓大廈都離不開它們。有了這兩樣,就可以建造越來越高的大樓。而儘可能準確的發音,對於在國外生活的人來說尤其重要。在國內有不少人學的是啞巴外語,能閱讀,甚至還能筆譯,卻怯於會話。久而久之,越來越張不開口,乾脆就不會用外語說話了。

咱們先說單詞(包括詞組),應該對自己提出一個硬指標。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妨先試一個階段,然後訂出一個切實可行的,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量化目標來。也就是說,要求自己每天要記住20 個(或50個甚至更多,因人而異)單詞,週一到週五,每天雷打不動,週六不學新詞,複習鞏固本週學會的新詞。週日休息。

你會說,是的,我試過,也能記住,可是過後就忘了呀,記憶力差怎麼好?我想說,忘卻是人的本能,人人都會忘記的,決不是唯獨我特別笨。語言學家進行過實驗和統計,說是一般人在不同的場合下重複接觸七次就記住了某個單詞。這裡說的是平均值。你比較聰明,或許只要反覆五六次就記住了,我年紀大了,笨一些,或許需要八次以上才能記住。有了這個思想準備,你就不會為忘記單詞而苦惱或灰心,而是以一個平常心來對待。從這裡還可以看出,不要無休止地重複背誦一個單詞,換句話說,每次記憶一個單詞時最多隻重複三遍,否則就是白白浪費時間。

另外,選擇合適的時間記單詞也非常重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或許是大清早,或許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或者是臨睡以前,總之是因人而異,不過一定不要在腦子疲勞的時候勉強自己去背,那樣的話,肯定是事倍功半,表面上你似乎也在學,也在努力記,其實腦子已經轉速慢了,甚至乾脆轉不動了,那樣純屬浪費時間,反而只能影響自己的學習信心。絕大多數人都有好勝心,包括超越自我的願望。

有的人一開始記單詞感到很難,可是要知道「用進廢退」的道理,人的大腦好比刀子,會越用越快的,久久不用就容易生銹,變得越來越遲鈍。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記單詞就逐漸變成了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份,再加上你已經掌握的單詞日益增多,你的信心也加強了,興趣也來了,於是你就情不自禁地想要超越自我。現在我一天記20 個單詞,也記住了,發現我記單詞也並不那麼笨,那麼過一段時間就想試試看,記21個怎麼樣?記22個,23個怎麼樣?你的潛力究竟有多大,只有通過你自己的努力實踐才能知道!但是不論如何,堅持不懈的結果,一年下來,你會達到連你自己都感到吃驚的程度!(打個比方,你一天只記20 個單詞,不算多吧?一週五天,是100 個,一年52 周,就算50 周,你就記住了五千個單詞呀!再留個餘地吧,去除寒暑假,按40 周算,那也是四千個呀!這僅僅是第一年,你還滿意嗎?)

記甚麼單詞?記哪些單詞呢?也是有講究的。

首先,當然要以課堂為主,一堂新課下來,總有不少新的單詞和詞組,那是每個學生應該掌握的。這裡也沒法討價還價,因為你不掌握這些新詞,就沒法繼續聽課呀!所以,課程和老師的要求就逼得你咬牙跟上,不要欠賬,否則很容易越欠越多,敗下陣來。

但是,你的目標並不是僅僅學會這一節課啊,歸根到底是要積累詞彙量。除了課堂上規定的必須掌握的單詞外,你還要接觸方方面面的新事物。可以說,到處都是新詞。那麼,先學日常生活中常常遇見的詞兒,例如:牙刷、牙膏、刀叉、碗櫥、地毯、窗簾、洗滌劑、洗衣房、商店的食品和日用品,等等。有的人把常用詞就貼在廚房裡,加深印象。

在國內考英文四級或六級等等,都要求一定的詞彙量。好在英文是大語種,有好多參考書,其中包括六千、八千、一萬個單詞,而且把它們分成四個等級,那是根據它們在外文書裡出現的頻率而分類的。那樣就方便的多,當然先記第一級別的,最常出現的詞,接著學第二級別的,以此類推。但是其它外語,特別是小語種,可能暫時還找不到這樣的書,那就得靠你自己的判斷了。有的詞兒需要牢固掌握,會靈活使用,搭配使用,能造句。有的呢?只要知道它,下次遇到能認出來就行,因為它們出現的幾率小,用得少。

我記得,當年我在上海迎接高考時,直到進考場之前幾分鐘,我還在記單詞,當時記得的是3100或4100個,記不准確了。或許現在的高中畢業生水平要高得多。我是這樣想的,考外語肯定有翻譯,如果這個詞你不會,那麼你肯定翻譯不出來,尤其是關鍵詞,你如果不認識或不記得,那麼你肯定得不到高分。還是那句話:沒有磚頭,甚麼高樓大廈也談不上啊!

還有一樣,不少外語有多種意思,特別是動詞,就說英文裡的DO、MAKE、TAKE、KEEP、GIVE之類的詞吧,與不同的詞搭配起來就有完全不同的解釋。翻翻大辭典,有的甚至多達上百個不同的意思。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就好比外國人學中文,一個最簡單的「一」字,好像誰都知道它的意思,可是翻看辭典,往往有十幾頁之多,一帆風順,一觸即發,功虧一簣……豈不難哉?可是不少外國學生也都逐漸學會了呀!所以我說,漢語恐怕才是世界上最難的文字,有白話、有文言,還有繁體字和簡化字之分,大概是世界上少有的,可是人家外國學生也都學會了。所以,我們要有迎著困難上的勇氣。就說我在上面舉的那些例子,你也不必全都掌握,先選擇其中的一些最常用的搭配記住就是了。

我想特別強調的是,外語單詞是可以突擊的。這一點是我們在外語學院學習時親身實踐過的。那時書店裡可以買到一種卡片,很小很硬的那種,一盒一千張或五百張。我們就把中外文分別寫在正反兩面,一有空就看,就記,可以自己考自己,也可以和同學互相考,挺有效,也挺有趣的,你不妨也試試看。

年輕時我在外語學院期間,我曾經聽到過一個當時的退役軍人做的報告,他介紹的不是他的作戰經歷,而是他學習俄語的經歷,中心意思就是不要為忘卻而苦惱,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他說,把記單詞當作抓俘虜,比如說,你記一百個單詞,後來發現有三十個逃走了,怎麼辦呢?下一次再把它們抓回來就是了。要知道,這第二次記單詞和你第一次接觸一個新單詞就是不一樣,而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也就是說與從未見過的詞不同,比較容易記了,比較不容易忘記了。我在記單詞的過程中,對他說到的這一點體會尤深。

根據我幾十年的觀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記憶特點。就生詞而言,有的人主要用眼,就是默讀默記,古書裡說的某些人「過目不忘」,大概就是這樣的方法。另一些人則需要念出聲來,才便於記憶。還有一些人,習慣於邊寫邊記,等等。這不需要強求一律,但是,一定不要一個詞反覆重複三次以上,那樣記毫無用處。不如在看完兩三遍以後,就摀住中文想外文,再摀住外文想中文。假設你一共要記20個生詞,那麼你反覆看完幾遍以後,就自己考自己,比方說,你記住了12個,那麼接下來你就集中精力繼續記剩下的8個,直到全部記住為止。

我覺得大多數語言都有大致相同的規律。比方說,詞根,前綴,後綴,詞尾,變格變位,完成體未完成體,性數格的變化,偏旁,同義詞,反義詞,容易混淆的詞,特別難記的詞,特別長的詞,從動詞轉化來的名詞(動名詞)等等。有時還可以利用中文諧音來便於記憶。總之,你掌握的單詞越多,今後記憶新詞兒就越容易,因為往往能產生聯想,幫助記憶。其實這些已經涉及到構詞法了。

多造句,每遇到一種語法結構,你就試行換詞練習。比方說,我是一個商人,我是一個學生,我是一個消防員,我是一個工程師,等等。

還有就是學習歌曲和詩詞,對於記憶外語也大有幫助,可以說是「寓教於樂」,既提高了學習外語的興趣,也有助於取得良好的記憶效果。

講到這裡,我不禁聯想到我在高中時的一位化學老師,他的教學方法給我很深的印象。大家知道,化學是一門比較難學的課程,門捷列耶夫週期表上有各種元素,有不同的價,還有正價負價之分,等等。基本上需要死記硬背,比較枯燥。而我們的曾憲仁老師自己編了一首歌,確切地說是利用老歌,換了新詞,我至今還記得,開頭是這樣的:「元素共有一百種,大致分為金屬非金屬。金屬元素是正價,非金屬和根,有正也有負」,凡此等等。可見這樣的方法並不僅僅限於學習外語,也可能適用於其它課程。

(三)練發音

就說這個捲舌音,還有舌後音,喉音甚麼的,對於不少人是個難題。怎麼辦?沒有捷徑,就得練,勤學苦練,天天花功夫練,每天十分鐘,但是一定不要間斷,一般地說,最多不到一年你就過關了。這裡的關鍵訣竅就是天天堅持不間斷,最後定能「水到渠成」。

外語中的一個難點是重音問題。可是,重音有時又非常重要。就以俄文裡的一個雙音節的單詞為例吧。重音在前一個音節,意思是「痛苦」或「苦難」,而同一個詞如果重音在後一個音節,就變成了「麵粉」。還是那位我聽過演講的退役軍人,在報告裡就講了一件他的親身經歷。他在蘇聯的醫院裡接受治療,有一天很難受,可能是發燒了。護士問他需要甚麼?他口中喃喃地喊出一個詞來。他的發音不準,重音更不對,所以護士很快就給他拿來一包藥棉,其實呢?他是想要喝水!水和藥棉的發音近似,但是重音完全不同,結果鬧出這樣的笑話來。

更大的難題是尋找重音的規律。以英文為例,就比較好辦,有音標,以前使用的是韋氏音標,後來改用國際音標,二者都比較流行,主要是有規律可循。(當然,首先需要重視音標,學會正確讀出音標,使用音標)可是還有不少語言卻並不標出音標,怎麼辦呢?就得找規律,比方說,有的語言裡絕大多數的詞的重音在第一個音節上。再比方說,絕大多數的詞的重音不在前綴上,但是也有例外,在俄文裡,凡是有前綴вы的完成體動詞,其重音一定在這個前綴上,這些就是規律。但是,任何事物總有例外。語言尤其是如此!試問語言和語法以及發音之間是個甚麼關係呢?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關係呢?我想,首先是有語言,然後再由專家陸陸續續總結出一套發音規則來,總結出一套語法規律來。所以,任何規則都很難把一切都概括進去,而且語言是活的,有生命的,是不斷發展和更新的。比方說,瑞典語裡的K的發音,就很難,有時似乎有了規律,可是「例外」往往幾乎是同樣的多,你只好一個字一個字地記它們的發音。所以,這裡幾乎沒有捷徑可走。最好的捷徑就是問老師,再就是多聽廣播,看電視電影,聽瑞典人如何發音的。而且,最好是你悄悄地跟著他們重複一遍,加深印象。

讀者們不妨回過頭來想一想,外國人學漢語又該是多麼難呢?就說這個發音,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或五聲(加一個入聲)就是所有外國學生的老大難的攔路虎,試問有幾個外國人能學到加拿大的大山那個程度的?這樣一比較,你就會發現,咱們面臨的困難還是要小得多,沒有甚麼克服不了的,從而加強信心不洩氣。

(四)主動創造語言環境

我17歲那年考上留蘇預備部到北京學習俄語,一進校門,就看到一塊「隨時隨地用俄語說話」的大字標牌。在學習俄語以至後來學習其它語言時,我一直注意了「隨時隨地」這一方法,收效明顯。

經常聽廣播和看電視,即使在做家務事時也不關掉收音機,為的是創造語言氛圍,這叫熏陶或曰潛移默化。

隨時隨地用外語說話,尤其是在家裏。多用外語主動介紹中國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國象棋、歷史地理、生活習慣、烹調技術、名勝古蹟等等,有意識地培養敘述能力。

有的家庭相約,在一段時間裏不看中文電視,甚至在家裏儘量用所在國的語言交談,對話,效果好是可想而知的。不信者你就試試看。

每天看報,養成習慣。培養興趣,逐漸提高閱讀速度。在讀報或看電視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就馬上記下來,查字典,查不到的就問老師或別人。

走路是記單詞的好機會。

有意識地多記成語格言,適當地、恰到好處地加以運用,可以使你的文章或講演稿生色不少。

要朗讀,減少默讀。每天雷打不動地朗讀多少分鐘(因人而異,自定目標)。我記得在外語學院時,人們自發地營造了一種學習的氛圍。大清早,許多學生在校園裡大聲朗讀,旁若無人,各念各的,互相不受干擾。久而久之,就形成習慣了。

口語的練習。俗話說,曲不離口,一有機會就跟別人交談。為甚麼你說「早上好」、「謝謝」、「再見」、「晚安」等等那麼流暢呢?就因為它們最常用,最常見。所以,我總是鼓勵年輕的學生們要主動找當地人說話,克服不好意思張嘴的弱點,有時甚至「沒話找話」,主動搭訕。比方說,你試試用十句話介紹你自己,例如:我叫XXX,我從中國XXX來,我來到這裡已經XX年了,我在這裡學習XXX,我將來打算做XXX。我很喜歡這裡。我的父母親是做XX的,我住在XXX。我愛好XXX。今後希望經常得到你的幫助。諸如此類。這樣給十個人講下來,你的這段話就流利多了。

(五)複習是成功之母

上完課一定要及時複習,儘量不隔夜。這個道理極其簡單,不僅僅適用於外語學習,學其它課程也是一樣。舉這樣一個例子吧:你和一個朋友去看電影,電影很精彩,看得津津有味。散場後你們意猶未盡,一路回家一路回味,簡單地回憶和複述電影的情節,然後過了幾天你給別人講述時,還能八九不離十地把大致情節複述出來。相反,如果你們在回家的路上默不著聲,或者只談與電影無關的話題,那麼再過幾天,別人問起這部電影,你恐怕連五分鐘都複述不出來,就這麼簡單。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今日事今日畢,儘量不拖欠。這樣的話,比如說,你聽了兩個學時的課,回家以後你只要花費大約半個小時左右翻閱筆記,就掌握和鞏固了所學的內容。萬一你當天有急事,實在來不及複習,只好第二天複習,那麼效果就會稍差一些,或許需要一個小時時間才能領會昨天課上所學的內容。這還不可怕。如果你聽完課,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及時複習,那麼過了一個星期以後,你再打開筆記本,你會覺得很陌生,甚至感到好像不是你自己記的筆記似的。

說到複習,往往離不開講筆記的重要性。俗話說:「好腦筋不如爛筆頭」。老師講一小時的課,你聽了一個小時課,能不能全部記住呢?因人而異,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就會忘記一些,時間隔了越久,忘記的就越多。所以,一定要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而且,和一切事物一樣,記筆記也有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你一開始可能覺得很累,寫得慢,跟不上老師的進度。你剛記完第一句,老師又往下講了好多句。你感到手忙腳亂,顧此失彼,乾脆就放下筆來聽吧!這種情況我當然也遇到過。但並(不)是總是這樣。更重要的是你自己要養成快記筆記的能力,須知這也是學生的一項基本功啊!大家一定聽說過,以前有一種速記班,是教你用一些符號把別人的講演迅速記錄下來,儘量做到一字不差,一字不錯。但那也不是辦法,下課後必須馬上重新整理筆記,把符號變回來,變成文字。而現在這裡講的主要是記外語筆記呀,那一套可能就不行了,行不通了。簡單地說,還是要苦練,反應得快記得快,這需要有一個熟練的過程。當然也不是一字不拉地記,要善於辨別甚麼是重要的,必須記的。這還是考驗你的基本功和真功夫。要知道,對於任何人,學一門新的外語,一開始記筆記肯定是很困難的,但是,和任何困難一樣,它決不是克服不了的。關鍵還是要知難而進,迎著困難上。

分享我的一些小訣竅

說到這裡,又得回到記單詞的問題上來,你掌握的單詞量越大,你聽得懂的比例也越大,這才談得上記筆記啊!你連老師講的是甚麼都沒有聽明白,又怎麼可能記下來呢?當然,對於我們學習外語的人來說,畢竟不是母語,總會有一些新詞感到陌生,聽不懂,或者乾脆沒有接觸過。這是現實的困難,又是必須面對的困難!希望你不會知難而退,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唯一的辦法就是刻苦記單詞,用前面講的方法來突擊記單詞 (包括詞組) 。加大自己掌握的詞彙量,那麼你聽懂的內容也會越來越多,記筆記的速度也就自然快起來了。因此,如果你遇到類似的困難時,建議你著重記憶課文裡遇到的新單詞。結合課文裡的句子和內容記單詞,這是一個小竅門,可以說是「急用先學」吧!

課堂上踴躍回答老師的提問,勇於提出問題。不懂的地方請教老師和同學,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正因為你不會,才來學的呀!老師的義務之一就是「解惑」呀!所以。學生請教老師是天經地義的事,一定要克服那種不必要的不正常的「不好意思」。就拿算術為例吧,小學生不懂二十三減七等於幾,這可恥嗎?當然不,老師就得耐心地教,直到教會為止。反之,如果是一個年紀更大的人,不會這道題,再想問別人,就感到有點張不開口。人家會覺得,這個人怎麼連這麼簡單的問題也不會?這就是當學生和不當學生時期的區別。所以,要珍惜在校學習的機會,不恥下問!

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口語課。培養當眾講演的習慣和能力。主動地誠懇地請別人糾正自己的發音。

口試的情況也不一樣,有的是給你準備時間的,有的則是老師即興出題,你就要隨機應變。還有時是自由選題,允許事先準備。在這種情況下,你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先是選題,然後寫成講演稿,多次修改,唸唸看,看看時間是否符合老師規定的要求,然後加以適當的調整。定稿以後,努力把它背熟,然後就對著鏡子試講,儘量做到脫稿講。考慮到聽講對象的語言水平可能參差不齊,建議把估計有一些人不認識的詞事先寫到黑板上去,這樣效果會比較好。因為你有充分的準備時間,你就不要掉以輕心,應該多花些功夫,比如說,先朗讀講演稿十遍幾十遍,爭取記住,然後對著鏡子再講十遍。最好找家裏人或同學幫助你橫挑鼻子豎挑眼,專門找毛病,哪怕是一個手勢,每個詞兒,每個句子的發音,重音和抑揚頓挫,都可能有改正的餘地。總之,要爭取外援,讓別人多提意見。

善於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注意與聽眾的目光的交流,決不要眼看天花板或低頭看地面,要面向所有的聽眾。把別人的注意力都吸引過來!萬一你在敘述時忘了或漏了一些內容,怎麼辦?一定要故作鎮靜,若無其事,繼續講下去,在大多數情況下不要因此而停頓下來,或者主動要求從頭講起,那樣只會使自己陷於尷尬和被動。因為你要講甚麼,聽眾事先並不知道,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並不容易發現你漏了甚麼,以為你的講稿就是那樣的。而你的驚慌失措,停頓下來反而起了提醒大家「我錯了」的作用。

「語不驚人死不休!」 怎樣把聽眾們的注意力和興趣吸引過來呢?我舉一個例子。有一次當眾口試,一上來,我就問在座的同學們「來此多少年了?」 回答當然各不相同,接著我又問,「你們中間有誰在這裡得到過判決書?」回答不出所料,誰也沒有得到過。我接著說,我來此地僅僅(比方說)兩年,卻得到了一張判決書,還在等待另一張判決書! 聽到這樣的開頭大概很少有聽眾(包括老師在內)會無動於衷的,對不對?緊接著我就轉入正題。是怎樣一回事呢?我有個親戚,從新西蘭寄來一個包裹,其中是一些普通的不需處方就能買到的中藥。可是,瑞典海關有規定,除了歐盟國家以外,原則上不准進口其它國家的藥,所以有關部門(好像是藥檢)作出一份「判決書」,決定不讓我們去領取這個包裹,打算把它退回新西蘭。但是按照慣例,允許當事人進行上訴,所以我就進行了上訴。在講演中我列舉了種種理由,證明為甚麼應該允許我們獲得這只包裹。現在正在等待他們的答覆,也就是我所說的「下一張判決書」!

口語是這樣,寫作能力的培養也是如此。朋友們不妨考慮養成記日記的習慣,不妨從週記開始,逐漸過渡到日記,內容也逐漸充實,由少到多。凡是你寫的東西總要及時地找老師或者其他瑞典人修改,特別是看看人家是怎麼改的。日積月累,這就是進步。今後你寫文章就不太吃力了。

參加一切可能的課外活動,包括政治、經濟、文藝、體育、宗教、公益和其它社會活動,聽不懂也硬著頭皮去聽,逐漸地聽懂的百分比就無形中提高了。我們這裡,每個月有一次市議會例會,除去暑假一年有十次左右,我12年來基本上每一次都參加或旁聽了。當年擔任市議員時當然要從頭到尾參加每一次會議,後來不當議員了,我也至少旁聽兩個小時,為的是給自己創造一個聽外語的機會。聽不懂也硬著頭皮去聽。有的時候大學裡有各個領域的學術報告,我也經常去參加。工夫不負苦心人,久而久之,聽懂的比例也就慢慢地提高了。這就叫知難而進,而不要知難而退。

如何迎接考試。一定要認真看懂題目,不犯南轅北轍的大錯,因為這樣的錯是最最冤枉的。要求熟練,不僅僅是「會」,而且要在指定時間內完成所有考題,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所以要求快速反應。做作文先打腹稿,來得及的話,最好寫一個小提綱。避免使用沒有把握的單詞和句子,適當地恰到好處地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和習語成語,可使文章增色不少。然後看中心思想和分段是否正確。論據是否充分,是否雄辯和切題。包括開頭和結尾,尤其要多下點功夫。

我還想介紹一個向老師「偷藝」的「訣竅」。比方說,老師出題讓學生造句。咱們拿中文來打比方。題目是一個詞:「努力」。如果造這麼樣的句子: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對不對呢?對!你大概可以得滿分。但是我故意把句子造得複雜一些。例如:「儘管我一直是很是努力地去學習啦,可是不知為了甚麼我的成績還是進步得不很快,既然這樣,再努力又有甚麼用呢?」這個句子當然有不少毛病,這樣做就等於「逼」得老師去斟酌,結果修改了很多地方,我的練習本就像是畫畫一樣,花花綠綠的一大片,那結果可想而知,決不會得滿分啦!但是我卻從中學到了許多東西,許多原來沒有把握的地方,這一來就知道了甚麼是錯的,甚麼是對的。久而久之,我無形之中就學到了比別人更多的東西。好了,到了測驗或考試的時候了,怎麼樣呢?因為授課老師自己出題也好,國家教委出統考題也好,不論是誰出題,他總是選擇中等偏高的水平來出題的,對嗎?誰也不希望使班上大部份學生不及格呀!這樣一來,儘管我平時的作業被老師大改特改,我卻受益匪淺,而到了考試時,我就造最有把握的句子,所以我的成績不是很好,就是最好。這個經驗請廣大讀者舉一反三,靈活應用。

與此相似的是,有空多看一些教學參考書。我記得,中國書店以及圖書館裡有不少這類的書籍,例如「初學英語者易犯的錯誤」,「怎樣區分未完成體和完成體動詞的不同用法」等等。我覺得我從中實在是受益匪淺,至今念念不忘。

逐漸地儘量用外語來思考。

我畢竟老了,學到這個地步已屬不易,不像許多年輕人,學完了基本課程以後還可以繼續深造,或者去參加工作,成天和瑞典人打交道,總是有語言環境,你不想學不想用也不行。可是我在這方面的條件就差得多。條件差怎麼辦?就得靠自己創造條件!比方說,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活動啊,多看瑞典電視啊!天天看報啊!遇到不認識的字或詞組不放過,先查字典,查不到字典就請教瑞典人,等等。然後利用零星的時間,特別是走路時,爭取儘可能地多記新詞。

總之,我悟出一個道理,學習任何一種外文都不容易,而且學無止境。我牢記兩句名言:「學問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再就是「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所以,我把學習外語當作終生的事來對待,來重視。

重複一遍:學習方法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學習的目的,你的決心,恆心和信心。「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了這些,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

題外的話

同樣重要的是做好預習。複習很重要,這個道理幾乎人人知道,但是預習卻被不少人忽視。如果你事先知道下一節課的標題,那麼建議儘量抽時間把課文先看一遍,把新的單詞量力而行地記住一些。到了上課時,你的聽課效果就能大大提高,而不至於手忙腳亂,跟不上老師的進度。總之,預習和不預習的效果大不一樣。俗話說:實踐出真知,你不妨試試看,你會嚐到甜頭的。

遵守課堂紀律,不遲到早退,專心聽講。這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事,可是事實上並不容易做到。不能專心聽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客觀上,有時課堂紀律比較差,同學們比較散漫,互相交談的,大聲喧嘩的,主動找你攀談的,問你功課的等等,幹甚麼的都有,有的老師管得比較嚴格,可是有的老師就不怎麼管。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你自律,自己控制自己,儘量少受干擾,更不能加入那些不守紀律的同學的行列,不要「近墨者黑」,「同流合污」。另一方面,主觀上也可能思想開小差,身在課堂,腦子裡卻在想別的事,家裏大人小孩怎麼樣啦?還有哪些賬單沒有支付,下課後該做甚麼,回家路上該買些甚麼,等等,等等。總之,總是分心,不能專心聽講,久而久之,損失的還是自己。大家記得古代的一則故事,說的是兩個學生跟老師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專心學棋藝,另一個卻總不能靜下心來,不停地望天上看,盼望著有鴻鵠將至,打算用弓箭把它射下來。其結果可想而知。這就是為甚麼兩個學生儘管有同一個老師講授棋藝,畢業時他們的差距卻是令人吃驚。簡言之,國家為學員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有不少國家給移民免費上學的機會,有的還給助學金。自己學習再不努力,豈不是自己對不起自己?

身體健康是學習效果的重要保證。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沒有好身體,你就往往堅持不下去,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體會。這一點不僅僅適用於學習外語。在國內,人們常常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當然每個人對於「革命」的理解不一定相同。但是,我堅信「身體是學習外語的本錢。」設想一下,你因為感冒而請病假一週,等你病好了,重新上學,你就會特別緊張。因為你需要補上的功課不僅僅是外語一門課。光說新的單詞和詞組,就使你陷入被動。那麼,怎樣保證身體健康呢?關於這個話題可以寫一篇長文章。在這裡僅僅是提個醒:知道冷暖,及時增減衣服,保證睡眠,不要帶著疲憊不堪的身心來上課,吃早餐,勤於適當的體育鍛練,貴在堅持,不要偷懶,不要一暴十寒,不要自己原諒自己。所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就是有益的古訓,也是前人的經驗總結。總之,儘量爭取不因為健康關係而缺課。牢記保證出勤率是學習好功課,包括學好外語的基本前提。

我已將近80歲了,這次接受大紀元編輯的約請,在生命的終點到來之前,把我多年來的學習心得寫出來,出發點就是和我的移民同胞們分享經驗,也給朋友們一些鼓勵。我在63歲才開始學習瑞典語,四五年後就可以比較自如地使用這一語言了,相信大多數華人朋友都可以比我學得更好。

這篇小文哪怕對一個讀者或者是那麼一點對讀者朋友有所裨益,於我都是一件慰心的事。請原諒我很不自謙地講了這麼多。其實,每個人在學習外語過程中,都取得一些經驗和教訓,不妨及時地加以總結,和周圍的人們交流,取長補短,並且把它們付諸實踐。

(責任編輯:林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于佳編譯)一份最新的關於語言學習的研究結果顯示,幼兒生來具有辨別不同發聲系統的能力,但這一能力自出生後就開始快速衰退,青春期後就變得很困難。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在雙語環境中長大的幼兒,腦部比較有彈性,能夠產生兩個辨音系統,而且在一般兒童學習單一語言的同一時間內,能夠學習兩種語言,語言能力不受影響。
  • 在全美國,德語是除西班牙語之外最多人說的外語,不過現在即使在德州這樣一個曾經廣為人知的保留豐富德國傳統的州,德語也逐漸失寵,而現在中文國語正在成為新寵兒。
  • (大紀元記者蘇臻編譯) 美國一家研究機構披露,過去10年來,美國數千所公立學校停止教授外語,這個研究結果對需要更多通曉數國語言人員進行全球商務和外交的美國而言,是一個壞消息。但呈相反趨勢的是,美國各地都有很多學校急切的提供中文課程。
  • 據一項英國的研究顯示,第一語言是漢語又能掌握流利英語的成年人,在閱讀英文時有助於他們對母語的理解。此外,人們在青春期或之後學習第二語言,能喚起他們對母語單詞發音的記憶。
  • (大紀元記者林秀文台灣高雄報導)「美國學生海外語言學習計畫」(National Security Language Initiative-Youth),今年更將觸角延伸到臺灣,選定文藻外語院作為全臺唯一的合作學校。此計畫由文藻與臺灣國際教育資源網學會(iEARN Taiwan)共同合作,由美方遴選五名傑出美籍高中生訪臺遊學10個月。19日上午文藻與iEARN Taiwan共同為這五位美國學生舉辦盛大的迎新典禮。
  • 紐省今年參加高中會考的學生是歷史上人數最多的,但也同時創造了另一個不盡人意的記錄:註冊外語學習的人數比例最小。專家稱這不僅是大量的可選課程稀釋了對外語的興趣,制度也沒有鼓勵或獎勵學習外語的興趣。
  • 近日,英國商會(BCC)呼籲,為了增加英國在國際的競爭力,成為以出口為主的國家,應該讓學生學習外語直到16歲。
  • 【大紀元2012年05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程泰泉澳洲珀斯編譯報導)科技可以用來輔助直到12年級的學生的語言學習。
  • (大紀元記者林達丹麥報導)丹麥人被認為是世界上英語為非母語人種中英語講得最好的。但是最近歐盟的一項調查報告發現,丹麥人選擇學習第二外語或更多外語的人數減少。
  • 桃園縣青埔國小獲教育部推動國際教育二項補助,將課程規劃在生活中。為了讓學生與外國人有直接交談的經驗,運用家長背景(日籍)以及大園國際高中外籍生教育交流的機會,設計外語問候語教學活動,利用下課時間進行外語闖關,孩子們都能快快樂樂的完成闖關活動,全校老師都感到十分高興,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將學習與生活結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