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芳:《增長的極限》錯在哪裏

—— 增長無極限,生育應自由

人氣 12

【大紀元2014年02月04日訊】1、從反對計劃生育說起

我最近寫了幾篇文章反對目前的計劃生育政策對家庭生育數量的管制。簡單來說,我反對一切類型的數量管制,不管是一胎制,還是單獨二胎,或者是全面二胎。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政策對基本人權的侵害。次要的原因是基於功利主義的考慮,原因是過去幾十年的一胎制政策並沒有減少多少人,所以即便放開生育,人口反彈也不會到令人恐慌的地步。

但總是有人擔心放開生育會導致人越來越多,與有限的資源相互衝突。這些人的頭腦裡,總是有一個他們自己臆想出來的地球或者中國。資源是有限的,至少在他們眼裡是有限的;技術變化也不會促進資源的大量增加,我都懷疑這些人忘記了工業革命的歷史;而且他們還不太考慮制度對技術的促進作用,忽視了1978年改革以來中國的經濟史。

這類想法背後,都有一個所謂的「極限」思想。這種想法的代表作,無疑就是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了。

2、甚麼是《增長的極限》?

上個世紀70年代初,正是二戰後各國恢復重建然後經濟慢慢有了起色和增長的時候,《增長的極限》是在這個背景下出台的。其最基本的假設有三個:一是系統論的想法,認為人口增長、資本投資、環境污染、糧食生產和能源消耗等五個因素是相互連在一起的一個大系統,而這些因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二是人類會不停且永無止境追求增長。三是資源總是有限的。

基於這三個想法,《增長的極限》一書提出了五個因素相互作用的兩條路徑。一條是正反饋的路徑,就是增強的力量;另一條是負反饋的路徑,也就是抵消損耗的力量。正負反饋使得五大因素處於動態平衡狀態。這五個因素都是呈現指數級增長,按照一定的比例遞增,類似於利息以復利計算。

這種增長一開始可能並不顯著,但隨著時間推移,指數級增長的量會非常驚人。不明白的讀者可以計算一下2的5次方和10次方,看看差距。《增長的極限》一書也做了預設並通過計算機模擬了增長的結果,由此提出增長的極限理論。按照這本書的測算,1970年之後人口和工業維持指數增長,但資源迅速減少將會使工業化速度變慢,工業化變慢後人口和污染由於自然慣性還會繼續增長,這時候由於食物短缺將會導致死亡率上升,最後迫使人口停止增長。如果一直按照這樣的模式,那麼人類社會在2100年之前就會崩潰了。

這一悲慘的預測自然嚇壞了不少人。將這種預測背後的思路運用到中國,就不難理解為甚麼會有那麼多人支持生育控制了。因為支持計劃生育的人認為人口過多就會造成資源消耗、糧食供應不足、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危機。

他們還有各種稀奇古怪的理由認為中國的人口太多了,全然不顧中國六普數據「低生育率、低增長率、低死亡率」的事實背後其實是說「中國人並不多」。更何況這麼多年中國已經成功養活了10幾億人口,並成功削減赤貧人口,工業持續發展,沒有發生糧食危機和能源危機,唯一的問題是環境污染比較重。

3、為甚麼「極限論」是錯誤的?

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過去四十年的發展,已經證明了《增長的極限》裡所做的測算是不靠譜的。主要的問題是固定住各類因素後,這些指數級增長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太複雜,並不是當初的模型所能預測的。

事實上,極限論出現後,就有不少經濟學家對此提出質疑。其中最關鍵的質疑是人口增加其實對工業發展會有很大的處境作用。背後的道理是「人的巨大可能性」,人群集聚過程中的知識交流外溢對創新有極大的作用,而創新對之前的工業模式可能是一種顛覆,其增長級數更大。過去經濟增長的經驗似乎也說明了這一點。

而經濟增長反過來又促進了糧食和能源的供給。比如說新技術改善了糧食生產的過程,極大增產。與此同時,國際貿易使得國家能進口糧食,滿足增長的人口對糧食的需求。能源危機也沒有想像的嚴重,新技術不僅使得新能源成為可能,而且在現有的能源市場也通過市場競爭優化了能源的配置,提高了能源使用的效率。而這些都沒有在《增長的極限》中得到討論。

簡單來說,人的巨大可能性主要體現在熊彼特所說的「企業家精神」當中。這企業家精神不僅有助於人開發新技術,更重要的是有助於人革新舊制度,例如拓展市場制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包容性制度對增長的重要作用。(詳見我在《大家》的文章《興於包容、毀於搾取》)

一旦當技術和制度發生變動,極限論背後的指數就會發生變動,而負反饋環路不一定成立。我很懷疑有甚麼預測模型能模擬變動如此劇烈的五大因素。極限論的理論基礎就是不牢靠的。

4、再說一遍生育應自由

時至今日,中國還是有不少計劃生育的擁躉。在很長的時間,這些明眼盲人是看不到資源或者技術每日的變動的。他們依賴自己的想像,當現實與他們的想法不符時,他們就怨天尤人,認為是現實出錯了。你很難和這些人討論問題。事實上,你不可能和認為自己永遠都對的人討論問題。

我在《為甚麼必須廢除計劃生育》以及《堅持生育自由、廢除計劃生育》中解釋了兩件事:一是從權利論角度來看,計劃生育對生育數量的管制是「錯」的,在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面前,要明白功利主義的計算是不能回答此類問題的;二是即便從功利主義的視角來看,計劃生育尤其是強制「一胎制」對生育數量的約束和影響都非常小,這個政策從功利主義角度評價也是失敗的,看不出有不廢除的理由。

我之所以不斷寫作,推動廢除計劃生育,目的並不在於說服那些認為自己永遠正確的人,而是在於理清自己,並且不斷提醒自己。順便若能吸引志同道合者,那是額外的獎賞,是不必期待的。這實際上也是公共寫作者自己要清楚的東西,這也是持續寫作的理由。

文章來源:大家

相關新聞
彭博社:中國可能讓更多家庭擁有第二個孩子
美國經濟復甦慢 獨生子女家庭翻番
西澳越來越多家庭只生一子
「小皇帝」上場打仗? 中共軍隊恐現逃兵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