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2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韓婕綜合報導)一度是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商的泰國,因總理英拉(英祿)2011年推行的稻米典押政策,不但拖垮農民(12名農民因國家積欠米款致外債累累而自殺),也拖垮國家財政(損失達120億美元),如今撐不下去,被迫出脫空前的稻米庫存,全球稻米市場因稻米過剩,國際米市將有一段長期下跌走勢。
泰國稻米出口協會會長查倫(Chareon Laothamatas)指出,隨著越來越多政府米倉出貨,3月前跌到每公噸370美元不無可能。查倫2月5日表示,泰國稻米庫存可能要5年才能全部出清消化。
泰國政府建立的空前庫存,規模大到足以滿足全球一半(1,800萬噸)的進口需求。出售政府米庫存,還錢給農民恐造成市場稻米氾濫,進一步拖累去年寫下至少5年來最大跌幅的稻米價格,加劇稻米出口國間的競爭。
泰國指標米價去年大跌23%,2月5日已達每噸456美元。
越南糧食協會表示,在全球供給過剩下,來自泰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競爭加劇,越南今年對中國大陸和非洲出口將滑降。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資深經濟師卡佩(Concepcion Calpe)指出,「這個計劃非長久之計,傷害泰國的財政。」他警告,買米措施本已「完成扭曲市場運作」,若泰米大量在市場傾銷,可能對全球米價造成「災難後果」。
美好的計劃變殘酷的現實
華爾街日報報導,英拉在2011年8月上臺後,打著如意算盤,計算全球稻米總產量中僅7%外銷,故稻米出口國稍有變動就會嚴重影響國際米價,以高於市價約五成的價格,以每公噸1.5萬泰銖(551美元),約高於市價4至5成向泰國農民高價收購,打算囤積居奇,降低出口量以待價而沽。
設想如此不但在泰國國內可獲廣大農民的選票,還可為國庫賺上一筆外匯。不幸的是,理想是美好的,但事實是殘酷的!
計劃推出後,一夜暴富的泰國農民開始享受「高消費」的樂趣,使得全國家庭負債金額,飆到超過泰國國內生產毛額80%的危險程度。
而此時,國際米價因印度重新開放稻米出口及菲律賓增產等因素,開始下跌,泰國減少稻米出口,不但未能抬高米價,反令泰國坐失最大稻米出口國寶座,由2011年出口1,000萬噸跌至12年的690萬噸,被印度和越南取代。
以交易量最大的普級米為例,從2008年約每噸990美元,跌到390美元,比泰國政府的收購價還低。泰國前央行總裁比蒂耶通估計,泰國的稻米收購計劃在2011和2012年兩年時間里,損失至少約935億港元。
泰國前央行總裁比蒂耶通估計,泰國的稻米收購計劃在2011及2012兩年,至少損失120億美元。
由於大米市價大跌,支付給農民的收購金短缺,原本政府收購後大約15到20天就能領到現金,現在等上4個月都還不知何時可兌現。農民耕種必須購買肥料、租用拖拉機,只能借貸度日,無法承受長期壓力的民眾,自殺而亡。
目前泰國反貪機構正加速調查英拉在此計劃中的處置失當,可能以忽略計劃損失規模為由彈劾她,而反貪機構的彈劾調查,已使得中國大陸取消原訂向泰國購買的120萬噸稻米。
(責任編輯:李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