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無法觀察測量。
你看不見「信念」,聞不到「態度」,摸不著「感受」,不會在人行道上遇到「意圖」從身旁經過,也秤不出「需求」的重量。
你察覺朋友「想要」一顆蘋果,和你看見那顆蘋果完全是兩回事。
判讀別人的心智雖然不容易,但在日常生活中卻不是太大的問題,原因是大腦對於最熟悉的對象知覺最為敏銳,例如我們最親近的朋友、親戚、同事與配偶。結婚多年的夫妻有時候會說他們對彼此極為了解,甚至能在對方還沒說之前就把話接下去說完。你也許會認為,真正了解一個人能夠讓你和對方心志如一,所以兩人就算一句話也沒說,還是能夠知道彼此心中的想法。朋友、同事與愛人之間,無疑認為自己對彼此內心的了解勝過陌生人。這樣的自信是否禁得起檢驗?我們對朋友與愛人,真的有自己認為的那麼了解嗎?
再一次,答案又是否定的。不過,這個答案必須分成兩部分來看。第一個部分是,相較於陌生人,你讀出好友與愛人心思的精準度確實較高,但差別其實沒那麼大。心智判讀準確度的開創性研究者威廉.伊克斯指出,他在實驗中錄影,事後要求實驗對象報告自己每一刻的想法與感受,結果發現「陌生人判讀彼此心思的準確率平均為百分之二十」,而好友與夫妻「準確率提高到百分之三十五」。
所以,你確實會比陌生人更了解自己的配偶或好友的喜好,但其間的差異可能小得令你吃驚。至於這個答案的第二個部分,則是你對於熟識的好友或愛人的心思所懷有的自信,遠遠超出你實際上擁有的能力。熟識一個人,包括在長達一輩子的婚姻生活裡,會讓人產生一種自以為了解對方的錯覺,而且這種錯覺遠遠超越你實際上對他們的了解。
要看出這兩種結果,你可以想像和愛人共同參與一場有如《新婚夫妻大挑戰》那種節目的實驗。你們兩人分別坐在不同的房間裡,實驗人員向你告知你的愛人絕對不會看到你的答案,然後向你提出一長串有關你自己的問題。其中有些問題涉及自我價值,要求你針對若干陳述指出你有多麼同意或者不同意,例如:「我往往會貶低自己」或「我對自己很滿意」。
另外有些問題則是要評估自己的能力與特質:你認為自己的智力、體能、社交技巧等能力與別人相比孰優孰劣。最後還有一些問題與偏好有關,尤其是你對二十四種不同活動的喜好或厭惡程度(例如打牌、游泳、拜訪朋友以及洗衣服)。在另一個房間裡,你的愛人則要預測你會怎麼回答這些問題,並且指出自己對於每項預測的準確度懷有多少自信—從百分之零到百分之百。
實驗過程中,情侶實際做了這樣的測驗。然後,實驗人員再把結果列製成表,看看這些情侶有多麼了解對方,同時又自認為有多麼了解對方。
首先談好消息。情侶預測彼此想法的準確度高於隨機猜測。這些情侶的交往時間最高達六年,所以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舉例而言,自我價值問題所使用的量表共有從一到五的五個等級,其中「一」代表非常不同意,「五」則是代表非常同意。由於只有五個選項,因此隨機猜測的正確度會是百分之二十(因為猜對每一個問題的機率為五分之一)。情侶之間的預測準確度遠高於這個水準,他們對於伴侶的自我價值感所提出的預測,正確度達百分之四十四。這是相當不錯的結果。如果你是棒球選手,這樣的結果相當於擊出二壘打。
接下來是不太好的消息。情侶實際上了解對方的程度,與他們認為自己了解對方的程度,這兩者之間的落差,比他們的預測準確度與隨機猜測準確度之間的差別還要大。別忘了,實驗參與者對愛侶自我價值感的預測,每十次之中正確次數只比四次略多一點(平均正確率為百分之四十四)。然而,他們卻認為自己十次當中能夠猜對八次(自認正確率平均達百分之八十二)。從下圖可以看得出來,其他問題也同樣存在著二比一或甚至更高的過度自信率。心智判讀的真正問題,在於這張圖裡的白色長條與灰色長條之間的落差。這些情侶雖然擊出了二壘安打,卻自認為擊出了全壘打。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種過度自信的程度,與兩人交往的時間成正比。情侶的交往時間越長,越認為自己了解對方。實際上,在這項研究裡,情侶的交往時間與正確率「完全不相關」。交往時間越長並不會讓情侶能更準確預測對方的想法,只是讓他們懷有自認為更了解對方的錯覺而已。@
摘自 《為什麼我們經常誤解人心?》 究竟出版社提供
責任編輯:顏靜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