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12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茹嵐綜合報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於近日首次在馬來西亞發佈《2013年馬來西亞人類發展指數報告》。報告透露,馬國人的相對貧窮率有所增加。可是,布城早前曾宣佈馬國的貧窮率降低。到底為何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這主要在於當局採用了不同的計算方式。布城採用的是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來計算貧窮率。聯合國的報告則採用了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方式計算。聯合國報告認為貧窮應以相對貧窮計算,絕對貧窮方式蒐集的數據不一定能反映事實。
絕對貧窮,就是以絕對的標準來界定貧窮,也就是定下一個最低的收入水平,這個水平的收入被認為不足以維持基本生活。凡是低於此水平者即為貧窮。至於怎樣認定不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收入,則頗具爭議性。而相對貧窮的衡量則是相對的。若家庭累計收入達不到國家平均收入的某個百分比(例如50%),就是生活在貧困中。
聯合國報告說,衡量貧窮的方式最好是採用相對貧窮,而不是絕對貧窮的計算方式。聯合國採用的方式,是把貧窮的門檻設在國家平均收入的一半,凡個人或家庭收入低於國家平均收入的50%,就算是貧窮。以2012年為例,馬國的貧窮線是1813令吉,因為國家的平均收入是3,626令吉。
但若以絕對貧窮的方式計算,西馬的貧窮線設在763令吉,砂勞越是912令吉,而沙巴則是1048令吉。據布城宣佈,馬國的貧窮率從1970年的49.3%下降至2012年的1.7%。而聯合國的《2013年馬國人類發展指數報告》卻認為馬國貧窮率上升了。2007年,馬國的貧窮率為17.4%,到了2012年上升到20%。
貧富懸殊: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該報告的首席顧問兼主編丹斯里卡瑪沙列博士(Tan Sri Datuk Dr Kamal Salih)表示,馬國的貧富差距情況相當大,最富有1%人士的財富,超過40%最貧窮人民的財富總和。此外,馬國的中產階級家庭只佔20%,而其它先進國的中產階級家庭一般為50-55%。這些都屬於不健康現象。
53%的馬國家庭沒有任何金融資產,其中城市家庭占43%,鄉村家庭則占63%。若以種族分類,則沒有任何金融資產的非馬來土著比例最高,占57%,其次是馬來人55%,華人和印度人分別占45%和44%。
薪資被壓教育水平不均 導致貧富懸殊
丹斯里卡瑪沙列博士說,馬國的貧富懸殊主要是因為員工薪資被壓,以及國內教育水平不均。而造成員工薪資被壓縮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馬國極度依賴低薪資的外勞,影響了勞工薪資的增長。
針對目前馬國超過600萬的合法和非法外勞和本地勞工搶飯碗的現象,馬來西亞消費人聯合會(FOMCA)執行長兼秘書長拿督謝瓦拉(Dato’ Paul Selvaraj)在受訪時說,外勞確實影響了本地的薪資制度,使到大部份體力勞動工作的薪資微薄,不受本地人青睞。大量的外勞也影響了本地的醫療和住房制度等基礎設施。
目前,馬國的外勞人數遠遠超越了印裔人口,成為馬國第三大族群,而且數量直追華裔,很有可能在不久將來超越華裔人口。
拿督謝瓦拉說,很多馬國人都面對低薪資的困境。「由於外勞提供了大量低薪勞動力,企業不再投資開發需要高技能勞動力的資本密集型產業(capital intensive industries),高技能勞工的需求在馬來西亞逐漸減少。」他透露,目前大約有兩百二十萬名勞工每月薪資低於一千令吉,三百二十萬名服務於私人界的勞工每月薪酬低於七百令吉。」
「政府應鼓勵高技能行業的發展,吸引支付高薪資的工業前來我國投資。同時,我國應逐步減少對外勞的依賴。」
他說,馬國的教育制度應注重栽培目前大企業需要的高技能勞工。大企業應與高等學府合作,以「學府製造、企業吸收」的方式,生產更多高技能勞工。
(責任編輯:張建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