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12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洪寧綜合報導)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在江西省九江市,12月30日,一座建造於明崇禎四年間(1631年),距今近400年的「千眼」古石橋露出水面,橋身全部由花崗石製成,總長2930米,被譽為「中國最長的湖中石橋」。
「千眼」古石橋於2013年底,鄱陽湖水位進入枯水期時也曾顯露。
鄱陽湖是中國最重要的濕地之一,也是最受威脅的生態環境之一。近些年,鄱陽湖最低水位不斷刷新記錄,進入2014年冬季,鄱陽湖出現嚴重乾涸。不少專家認為,三峽工程建成後,鄱陽湖出現明顯變化,水面明顯減少。鄱陽湖低枯水位、持續時間延長已呈現常態化趨勢。
業內專家認為,三峽大壩的存在遏制長江中下游的水流量,目前長江水枯萎,上游的三峽大壩沒有降雨,還要保證三峽的供電,所以長江中下游沒有來自上游的水。
此外,人們在鄱陽湖無序采砂,將鄱陽湖入江水道拓深了,不經意中增加了鄱陽湖水的下洩入江。由於2003年以來長江水位偏低拉空了鄱陽湖水,使鄱陽湖的水加快了下洩。
有網民對鄱陽湖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表示關注。有民眾表示,可悲,中國的高速經濟發展是以破壞生態平衡為代價的。
也有民眾直言,400年來最低水位,三峽電站的「功勞」。
還有網民質疑:這裡在崇禎年間,湖水清澈見底,荷花金魚,遭後人破壞環境,成現在的樣,為一個北京,南水北調,真的是利國利民?還有多少沒被報導出來。
責任編輯:李曉清;覆核編輯: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