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12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臺灣國父紀念館推出「孫中山檔案文獻特展」,展期至2015年1月5日。該次展覽以檔案文獻為依據,包括檔案、照片、圖表等,分為8個單元:反清革命、創建民國、實業救國、二次革命、護國護法、建國方略、國民革命、紀念與尊崇。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1866~1925)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名文,號逸仙,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人。在日本宣傳革命時,以中山樵自稱,後人習稱中山先生。孫中山14歲時,隨母兄赴檀香山,首度接觸西方文明及基督教義,開闊了心胸與眼界。青年孫中山於香港習醫,常與楊鶴齡、陳少白、尤列等人暢談革命,人稱四大寇,1892年以第一名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
國父說,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他是從乙酉中法戰敗之年,開始決定傾覆清廷創建民國。1894年在檀香山創立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國父在興中會的誓詞:「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鑒察。」由此揭示振興中華的宗旨,開始革命救國大業。
1896年在倫敦被駐英公使誘捕幽禁,幸經康德黎等營救脫險。1905年改組成立同盟會,並正式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建國理想,歷經17年奮鬥,10次起義失敗,終於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史稱「辛亥革命」,終結數千年專制。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訂立1912年為民國元年,元月1日為中華民國開國之日,建立第一個亞洲的民主共和國。建立臨時政府,組織參議院。公布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開啟共和民國的新紀元。1917年袁氏稱帝,國父發動二次革命討袁,1914年成立中華革命黨。1917年7月張勛復辟,孫中山號召護法。1919年10月10日,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非常大總統。1922年5月6日赴邵關誓師北伐。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在廣州發動武裝叛亂,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中正奉召從上海趕到廣州來援,並幫助孫中山出謀劃策,擊退叛軍,護送孫中山脫險返滬。蔣中正對孫中山忠心耿耿,患難與共,從此獲得孫中山的信任和器重。
1925年國父北上身體不支,罹患肝癌逝世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58歲。國父臨終仍喊著「和平」、「奮鬥」、「救中國」。孫中山終身維護共和,為追求一個統一富強的中國而鞠躬盡瘁。國民政府於1940年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檔案文獻特展」
「孫中山檔案文獻特展」展出內容有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緣起與發展過程、革命活動的籌劃、部署與指揮、有關於建立國家的思想與實踐、在《建國方略》著作中有關國家建設的宏偉計畫等相關單元。展覽不僅客觀反映了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40年的艱難歷程,更彰顯了中山先生的奮鬥精神,從人物與時代的互動層面,體現了近代中國的歷史演進。
該展覽還呈現相應時期臺灣志士對孫中山革命事業的追隨與繼承;海外華僑對孫中山革命事業的貢獻;英國、日本友人對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幫助;清政府和北洋軍閥政府對孫中山的迫害;民國時期有關孫中山的各項紀念活動。
責任編輯:林詩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