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解形成之謎 科學家「解剖」超新星遺骸

人氣 19

【大紀元2014年12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秉開綜合報導)近日,天文學家「解剖」出超新星SN 1987A的核心組成為脈衝星或中子星。

據天文學信息網站space.com報導,科學家組合分析觀察到的圖像,「解剖」了超新星的殘骸,並重建了模型。而且,超新星發出不同波長的輻射如微波、紅外線及各種輻射波,最後綜合判斷:SN 1987A的核心為脈衝星或中子星。

另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24日報導,超新星是1987年發現,故命名超新星SN 1987A ,位於距離地球16.8萬光年遠的大麥哲倫星雲的邊緣。

澳大利亞科學家對SN 1987A觀測了25年。《每日郵報》引述西澳大利亞大學的首席研究員喬婉娜•扎納多(Giovanna Zanardo)博士說:「這有點像為死亡星體進行『法醫學方式的』研究」。我們使用「兩台望遠鏡聯合觀測,分辨超新星發射的射線。」

超新星是爆炸死亡的星體形成的殘骸。對於觀察到超新星的不同波長輻射,扎納多博士說:「這很重要,因為我們能夠分辨不同類型的輻射。表示星體核心崩解時可能形成新的星體。」

科學家們所使用的望遠鏡,一座是位於澳大利亞的射電望遠鏡緻密陣列(ATCA),另一座是在智利的巨型毫米級/亞毫米級地面射電望遠鏡(ALMA)。

超新星SN 1987A組成的模擬分析。(phys.com網站)

建立符合超新星的3D模擬圖

澳大利亞科學家解析和重組兩台射電望遠鏡的觀測圖像,建立符合超新星的3D模擬圖。

據報導,這兩座望遠鏡觀察到了SN 1987A的新圖像。扎納多博士認為,新圖像可能是高速旋轉的中子星或脈衝星形成的脈衝星風星雲。她說:「真是令人吃驚的結果,我們利用這兩種望遠鏡,觀察到星體爆炸放射的大量殘骸,以及其中更多的秘密。」

另一位研究員西澳大利亞大學的托比•波特(Toby Potter)博士說,使用3D立體模擬圖分析超新星衝擊波,採用非對稱性方法模擬爆炸的特點,以及深入分析周圍氣體的屬性,模擬出和實際觀察一致的圖像。

1992年,發現超新星殘骸的一邊比另一邊更亮。科學家此次建立的模型能重現超新星的這種不對稱的結構。因此,波特博士解釋說:「所建立的模型能符合觀察的結果,說明我們很好的理解爆炸後擴展的遺骸的物理機制。」

「我們會逐漸明白超新星周圍的情況,希望能解開遺骸的形成之謎。」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參宿四或爆炸 地球將現兩個太陽?
科學家:外星生命存在 或毀於超新星爆發
英王室星輝傳說   實為超新星
就是那道光 超新星有新等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