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12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蕭桐美國華盛頓DC報導)因恐無法完成全年GDP值7.5%的增長目標,11月下旬,中國人民銀行兩年內首次降息,希望以此刺激疲軟的國內經濟。美國CNBC電視12月12日預測,中國經濟將在2016年上演「完美風暴」,跌入底谷。全球經濟和發展(Global Economy and Development)高級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認為,中國經濟不穩定的最主要原因不是經濟體制改革,而是來自政治體制的阻礙。只有全面開放公民自由,中國的經濟才可能發展。
2013年中國所持美國外債首次超過日本,成為美國的最大「債主」。因此,中國的經濟政策和發展方向也成為美日兩國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12月19日,美國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邀請六位來自美、日的經濟與政治專家,就中國經濟狀況發表各自看法。
「改革不等於自由,與2013年的41%相比,2014年有60%在中國投資的美國企業,感受到了來自中共當局的不歡迎態度。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14年,卻始終沒有辦法達到WTO的標準,這讓人十分失望。」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高級顧問亨利.萊文(Henry Levine)談到,僅以汽車製造行業為例,中共規定任何汽車製造商必須要與中國企業合資,並且所持股份不能超過50%。
中國加入WTO後,眾多外資因潛在商機紛紛湧入。但中共「宏觀調控」和國有企業地方保護政策,造成了外資的「撤退潮」。僅以韓資企業為例,2006年登陸中國的韓國企業有2294家,到2014年上半年,銳減到368家。其它退出中國的大型跨國企業中,美國企業有130家、英國30家、意大利28家。
杜大偉表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在實現公民自由,即言論、媒體和集會自由之前,實現成功的經濟轉型。「在推動經濟改革的同時,中共沒有任何要改變政體的意圖,中國在所有G20國家中,經濟體系是最封閉的。」
經濟轉型,資產不轉型,相反卻增加「國有率」,國有企業收入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從1996年的12%上升到了2011年的32%,已經回到了1980時代的計劃經濟時代。中共對GDP數值增長的追求,將每年GDP的50%用於投資,使用國有資金「催生」資本流動。從2009年起,因為國內企業的投資疲軟,中共開始大量投入基礎性建設:過度興建公路、鐵路、房產業的結果是製造出一座座「鬼城」。一味投入但沒有回報的投資,讓資金失去循環的動力。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2014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冷卻至7.4%。北京的一系列刺激措施將第二季度GDP數值推至7.5%,到第三季度又降至7.3%。今年四月世界銀行發佈的國際報告顯示,中國的人均GDP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杜大偉認為,中共實行的「一胎化」嚴重傷害了中國經濟,「戶口制度」又將能補充城市勞動力的農村人口阻擋在外,再加上國有企業缺乏競爭力和負債。「除非中共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社會政策,否則經濟發展將面臨急劇衰退。」
東京大學社會科學院的中國經濟專家,友男丸川(Tomoo Marukawa)表示,日本企業與中國企業並不存在競爭,因為日本國內的中資企業很少。在國際範圍內,中企投資的非洲也是日企不感興趣的市場。「在與日本企業家的對話中,他們認為半私有化是不會成功的。公有和私有資金的並存,會造成企業在資金、人事結構和企業管理上出現混亂。」今年面向日本企業界所做的針對中國經濟狀況的民意調查中,70%的人認為,未來的三五年內,中國經濟會有大麻煩。
責任編輯: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