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金源 (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
自卑感的兒童類型之一,〈我不好,你好〉的兒童:
渴望被注意、關愛是其行為目的
(一)主要候選人︰
1、被忽視的兒童:
(1)生活在破碎家庭、文化不利家庭中,父母忙於謀生,忽略對子女的關愛的兒童。過份缺乏關愛的兒童,便會在家裡或學校不斷製造問題,目的在引起父母或老師的注意。當兒童用盡各種手段吸引老師或父母的注意,仍然失敗的兒童。如在家裡,老大從前所擁有父母全部的的愛,被老二搶奪了。
(2)在教室中如何成為老師注意的焦點,是每一位學生最關心的事。當學生缺乏缺乏正向行為,如伶牙俐嘴、多才多芸、眉清目秀、勤勞、謹慎、乖巧可愛,用以吸引老師注意時,他會挺而走險表現負面的行為來吸引注意。
2、焦慮不安的兒童:
父母彼此管教態度不一致,或者前後矛盾,造成兒童焦慮不安、不知如何措手足。缺乏安全感的兒童會強烈需求注意、肯定、贊同。
3、自卑的兒童:
父母過份嚴苛,兒童動則得咎。這種生活在斥責、處罰下的兒童,很容易造成自卑的心理。兒童的自卑感部分是來自否定的管教方式或是學習上連續性的挫折。
(二)、主要的行為問題:
1、主要行為特徵:吸引注意,其判別標準是老師的關愛或處罰都會使問題更嚴重。忽視他會變本加厲。
2、其行為表象如下:〈脫序的行為〉一般兒童通常會表現下列行為,傳統上把它為稱之為外化行為。
(1)、用賣弄〈向同學炫耀才能,戴耳環、項鍊及梳頭髮。〉炫耀〈誇大動作、大聲說話、上課若要開電風扇,不走直徑,會繞一大圈並順手作弄同學〉、小丑的行為〈做出怪動作、嬉笑、故意說笑話鬧場或說不三不四的話〉,以小動作捉弄同學。吸引老師父母及其他兒童的注意。
(2)、用不安定〈扭動身體〉、干擾秩序〈隨意發言、亂講話、出怪聲、不斷開、關電風扇、隨意走動)、惡作劇〈在其他同學的飯裡放沙子〉、行為惡劣〈撕毀別人的課本、簿子〉、不斷製造問題(破壞物品、打人、罵人)等行為來吸取老師的注意關愛。雖然行為結果可能帶來處罰,但無論如何老師畢竟注意到我。
如果兒童本身氣質上屬於內向、害羞、退卻的性格,或智能較低或學業成就低劣者,則表現下列行為,以引起老師或父母的注意,傳統上把這兩類型為稱之為內化行為。
(3)、羞怯害怕〈不敢參與活動、不太說話、說話不清楚音量也小、與老師談話時很少有眼神的接觸)。畏縮、退縮〈不與人互動、不說話〉、缺乏能力〈向老師表示我很笨、我的數學能力很差〉、缺乏活動力〈身體嬴弱、無精打采〉、懶惰〈不做作業、不用功〉經常愁眉苦臉、動輒哭泣。
(4)、恐懼〈害怕上學、害怕廁所有鬼〉、憂慮、緊張(不斷拉衣服)、飲食困難〈不吃飯、挑食〉、身體病弱〈頭痛、經痛,腹痛、嘔吐、拉肚子〉。
(三)處理對策︰
1、對於所有吸引注意的不適當行為〈除了危險性的行為如拿剪刀戳其他同學〉均應予以忽略。此時,老師的處罰、責備、給予服務、勸告等,都會增強該行為。
2、積極尋找〈包括橫切面的比較,即在眾惡行中選擇比較好的行為;縱切面的比較,即比以前進步的行為〉或教導正確行為,並予以欣賞式的贊美〈即針對兒童行為予以表示肯定、欣賞,如你會幫老師擦黑板,我很喜歡。〉
茲舉例說明如下:上課時兒童離開座位,老師可以將該生拉回座位〈教導新行為〉,並立即表示欣賞〈老師喜歡你安靜坐好〉。
這種作法其用途有四:
(1)、滿足兒童被注意的需求。兒童一旦能用正確良好的行為獲取老師的注意,便不需要使用壞行為以贏取老師的注意。
(2)、使該兒童覺得自己是個好學生,然後用此好學生的形像來規範其行為。喜歡自己的孩子比較不會做壞事,萬一不小心做了壞事,只要稍作警告,便會改過來。
(3)、透過學生自我肯定,來減少外在讚美的需求。一個能夠給自己掌聲的人,往往比較不需要外在的掌聲。
(4)、使該生知道哪樣行為可以得到老師的注意,正確吸引老師的注意的途徑。並努力作為以滿足自身被注意的需求。
3、若該生聰明但功課不好,可從功課加油,以培養自信(培養我好的感覺)。要求可達成的課業並要求努力達成,以建立其自信心。若該生並不是很聰明可讓該生對班務有貢獻,以建立其自信心。
(待續)@*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