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11月09日訊】2012年7月4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發佈會,宣佈他們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探測到了與希格斯玻色子特性一致的新粒子。
2013年3月1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發文證實這一新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
2013年10月8日,已經84歲的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教授因為其50年前提出的預測「上帝粒子」存在的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在粒子物理學裡,標準模型是一種被廣泛接受的框架,可以描述強力、弱力及電磁力這三種基本力及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是標準模型預言存在的一種基本粒子,是一種玻色子,自旋為零,不帶電荷、色荷,非常不穩定,在生成後會立刻衰變。
理論物理學認為,在宇宙大爆炸之後希格斯場和與之相對應的粒子形成了一種看不見的力,而它賦予其它基本粒子以質量的屬性。
如果粒子沒有質量便可以在宇宙中以光速前進,而無法產生生命,所以希格斯玻色子被認為是解釋宇宙起源的最關鍵的拼圖碎片,也被諾貝爾獎得主李德曼(Leon Lederman)稱為「上帝粒子」。
我們眼睛看到的這個世界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又是由不同的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由電子和原子核構成的。比原子核更微觀的粒子是質子和中子,質子和中子又由夸克構成。比夸克更微觀的是中微子。
在原子層面,科學家對原子核的內部結構研究得很透徹,但是,對電子的內部結構就研究得不那麼深入了。迄今為止,科學家也沒有說清電子到底是由甚麼構成的,也不瞭解電子的基本結構。
也就是說,即使是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也不知道、不清楚電子的結構到底是甚麼。
這一現象簡直讓人匪夷所思。任何一名中學畢業生都會自認為對電子這一概念很熟悉,但是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科學家沒有人能說清楚電子的內部結構,而人類社會已探究到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這或許說明科學是一個「跛子」。
創立廣義相對論之後,愛因斯坦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建立「統一場論」的研究上,「統一場論」的基本思想是:藉助一個方程式來描述電磁力、引力和核子力三種基本力之間的相互關係。
現在無從得知愛因斯坦最終有沒有成功發現「統一場論」的基本方程式。2003年,有俄羅斯媒體披露,愛因斯坦臨終前將其最新科學專著的手稿付諸一炬,其灰燼被他的親人連同他的骨灰一道埋入地下。
有人認為,可能正是在「統一場論」這一領域的突然發現,促使愛因斯坦毀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1943年,美國曾進行了一次試驗。戰爭中的軍事專家們想建立高強度電磁場,希望藉助這種電磁場將光束推到一邊,從而實現目標對人和雷達的「隱形」。愛因斯坦作為這一領域最權威的理論家,被授命進行相關的計算。
當時,安裝了「隱形發生器」(應該是能產生高強度磁場的設備)的「愛爾德里奇」號在試驗開始後,便從人們的視野中和雷達屏幕上消失,就好像是完全消失在另一維空間,過了一會軍艦才重新出現。試驗取得了成功。
但是,試驗結束後艦上的官兵都有點神經錯亂,結果令人極為震驚:一些人好像「凍殭」了,喪失了現實的時空空間,另一些人則完全「消失」在空中,希望永遠不要再出現……
引力屬於宏觀作用力,電磁力既是宏觀作用力,也是微觀作用力,核子力是微觀作用力。愛因斯坦要建立「統一場論」,想用一個方程式描述三種基本力之間的相互關係,涉及到貫穿宏觀時空到微觀時空的統一物理規律。利用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設計試驗,很可能打開連接宏觀時空和微觀時空的時空通道,或者是打亂不同時空的相互組合秩序。這對於人類來說,顯然是極其危險的,「愛爾德里奇」號試驗或許正好證明了這一點。
愛因斯坦在不瞭解電子結構的情況下,通過純數學的方法推導「統一場論」基本方程式,他很可能對推導結果所代表的確切物理意義無從判斷。這樣一來,任何「統一場論」的研究成果,都帶有某種巨大的不可預知性危險,在其被利用來造福人類之前,很可能就在一場盲人騎瞎馬式的試驗中,把人類時空拖入一個萬劫不復的境地。
神秘的電子內部結構或許正是人類更深刻瞭解時空特性的科學研究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