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媽媽的記憶

作者:紫

人氣 2
標籤:

同學曾在臉書上分享過一件事,她習慣於帶著沒上學的小寶去辦事情(例如採買、去郵局),而大寶從學校返家後,就是屬於孩子遊戲的時間,但曾幾何時,她覺得大寶好像少了點對生活的刺激,因為有好多事情,妹妹跟著媽媽去做,她卻沒有做。

這一個靈光乍現,讓我想起了自己為什麼挺排斥送孩子去上安親班的原因,就是少了太多生活空間,小孩就是需要累積生活的經驗而得以成為大人,若是他總是只知道寫作業、上學和玩樂三件事情,那麼規劃自己的生活、尋求自己的目標、甚至照顧自己,都可能變成是課本裡的教條,而非實踐力,這讓我很驚恐。

一直以來,兩小跟著我們、跟著像是候鳥遷徙的老爺,我一直沒有能力做不帶他們在身邊的事。即使有,那也很有限。一起去買菜、一起去郵局、一起去大賣場、一起去書局、一起去夜市……甚至於,老爺出車禍的時候,也是一起去孩子不能入場的血淋淋急診室。就連我叔叔的葬禮、阿姨的葬禮,我也都帶著孩子一起前往。

有時候,我會覺得這是一種無奈,沒辦法,可以託付的親人不在身邊,所以必須屈服;但後來想一想,這每一個場合、每一個關鍵,因為我都必須去面對孩子,所以,我也總認真地與孩子分享,告訴孩子情境中發生的事情。

轉念或許是很重要的事情。曾經,我因為要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去倒垃圾而煩惱、發火於不能幫忙的老爺。曾經,我也想要將孩子暫時置放在家中,速速地完成我拿掛號信、曬棉被。但後來,因為不得已、因為擔心、因為怕,我提前5-10分鐘完成上面的事情,事情沒有不能解決,但看怎麼解決。解決的過程中,少去了不少煩惱,多了很多意外的驚喜,像是楚楚可以幫忙拿回收,喬妹、楚哥總是會跟郵差叔叔問好、熟識人家、聊天。

孩子跟著我或許做了很多上學孩子可能不用做的事情,像是跟著媽媽去買菜、去辦事。但同時他們跟著我體驗了好多事情,認識了好多種市場裡的標誌(買菜、買魚、買豬肉),認識了好多老闆的人情味(送糖、送餅),了解了消費者付費的,孰貴孰便宜的理念,幫我提著菜回家的小幫手,能理解辛苦。

也認識了,林口原來有這麼冷的冬天。楚楚一起床就問,馬麻今天幾度?跟冰箱比哪個比較冷呢?從圖書館借回信誼親子的書,有些我原本迫於無奈的事情,沒想到變成了親子有意義的活動,而我以前從沒想過,因為我是以主婦的心情,想快速地做完,但我現在改變主意了。

我想給孩子的,是跟著媽媽生活的記憶,跟著上街、跟著去郵局、跟著曬棉被、跟著摺衣……

幸福的另一個世界://blog.sina.com.tw/cfw0114/

責任編輯:沈容

相關新聞
我和那兩個男孩
假日媽矛盾心
是訓練還是學習
要有威信 不一定得兇孩子(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