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11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銀行領域越來越多的網絡競爭在撼動全世界傳統古板的商業模式。但是對於掙扎適應自由化的中國銀行而言,這個轉變將被證明是一場地震。中國銀行面臨來自互聯網金融公司的一波競爭,它在改變行業格局。
《金融時報》11月20日報導說,雖然現有銀行擁有傳統系統和流程,但在技術方面異軍突起的公司擁有敏捷和深厚的技術人才的優勢。現在它們迅速建立起金融能力,針尖對麥芒的抗衡傳統金融機構。
隨著中共加強金融領域自由化,政府已經宣佈一個試點計劃,允許銀行完全由諸如阿里巴巴和騰訊這樣的私人公司擁有。騰訊是意大利網絡銀行Webank的參與者。網絡集團正式進入銀行領域模糊了互聯網公司和金融機構的界限。
隨著競爭日趨激烈,銀行們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來增加它們的在線服務。中國消費者將60%的個人資產放到銀行存款,遠遠高於美國的12%的比例。但是隨著互聯網公司降低投資門檻,同時改善理財知識和便利,消費者在多元化他們的投資組合。
在2013年六月,支付寶推出餘額寶貨幣基金形式,僅僅一年之後,它的管理資產就膨脹到5700億元,使得它成為中國最大和世界上第四大貨幣市場基金。餘額寶的成功刺激了競爭者諸如百度和騰訊,他們群起效仿。
中國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已經在建立網上經銷、營銷和交易渠道,中國消費者迅速的轉向它們。根據iResearch研究公司,2013年在中國幾乎80%的銀行交易發生在網絡上。
中國證券協會發現98%的證券公司客戶登記了網上帳戶。同時,中國工商銀行估計,網上交易的成本通常只有支行櫃檯交易的七分之一。
儘管轉向網上渠道降低了交易成本,但是它要求投資。而消費者獲得比較產品,服務費和利率的權力也侵蝕了銀行的利潤。中國的銀行將不得不利用網上渠道提高銷售和營銷效率並接觸全新的客戶來對抗這種效應。
除了面向客戶的方面,更新後台和物流功能並削減成本也很關鍵。大數據分析可能給中國銀行界最緊迫的一個問題(不斷上升的不良貸款浪潮)提供一個答案。
電子商務平台通常擁有有關小企業和消費者的巨大的信息,包括支付歷史,銷售積分數據,庫存水平和社交網絡活動。銀行可以分析這些信息來減少風險並增加貸款給小企業和零售行業。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研究預測,截至2025年,中國銀行們可以通過使用大數據分析減少不良貸款從而每年節省8000億元,此外還可以通過將更多運營轉移到網上從而節省2300億元。
責任編輯:林詩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