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資深茶人白宜芳談天然古茶好滋味

鍾元臺灣臺北

人氣 361
標籤:

【大紀元2014年11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現代茶葉的農化污染嚴重,臺灣資深茶人白宜芳表示,早在30年前,在凍頂山選購山上茶農的春冬茶時,就意外的發現茶質明顯在下降,後來山上的盤商建議他自己去採製荒廢沒人照管的凍頂蒔茶,當茶一做好立即有了明顯對比,白宜芳從此迷上了野生天然的凍頂茶,並上雜誌、廣播電台推廣天然野茶,讓他擁有知名度被稱為「野茶人」。

天然古茶將讓茶文明回歸正途

臺灣文山區深坑鄉向天湖林邊野茶。(鍾元/大紀元)

白宜芳提倡茶要完全自然、野生,茶友們方能品得茗茶的天然真滋味。他認為,喝茶不僅喝香氣、覺氣韻,還能品出茶葉受日月、山川、人文、歲月浸潤之大美與性靈深度,茶人品茶年久月深,初則「以茶會心」、終能「以心衍茶」的暢言茶德。

白宜芳趣談文山茶區「古法烏龍」

在華人茶界,以「野茶人」名號著稱的白宜芳,自幼愛好繪畫與精神文藝事物,40年前受耆老工夫茶的啟蒙,長年浸淫在兩岸的歷史名茶與野生茶的研究與推廣中,日前他應邀在臺北市永安藝文館表演36房,開講「文山茶風畫山水初探」專題,引領大家透過視、聽、味、嗅,領略百年文山茶區的歷史丰采。

在華人茶界,以「野茶人」名號著稱的白宜芳。(鍾元/大紀元)

白宜芳說,1989~1990年經登山友的指引,開始走訪北部坪林、深坑、石碇、烏來、格頭、福隆及陽明山……等山區,採製先民荒廢幾十年而不知名的野茶,當時不好借用農戶設備,只好採回家中進行萎凋、浪菁,最後升火釜炒、炭焙成茶。

隔天他開湯品茗,從茶湯中生動靈秀的氣韻,白宜芳連想到這些茶樹皆生長在山巔幽奧的森林裏,當下驚覺先民三百年前渡海來臺灣,篳路藍縷仍然不忘攜帶茶種、茶法,既認真又努力的將烏龍茶移植生根在寶島的光輝野史。

資深茶人白宜芳水彩畫文山茶區。(鍾元/大紀元)

古法烏龍是什麼呢?「古法烏龍是現今中國大陸茶鄉已失傳,流行於清朝乾隆晚期——民初的古典製茶技藝,如今恰巧大部分保留在臺灣的文山茶區。」白宜芳說的有點傳奇,有一天一位神秘的茶人,向其展現從來沒聽過的「古法烏龍」,這種承傳自古安溪與古武夷手工釜炒茶,具有雋永的香味、深邃的茶韻與明顯的藥性,沉潛入心品茗之後,令白宜芳肅然起敬、嘆為觀止。

遺憾的是這位神秘茶人不肯透露來源,白宜芳在2012年恢復了採製野茶的自勵自修功課,於是漸有了重新採製古種茶、探勘文山茶史的想法和行動。今年入秋他陸續到坪林的獅公髻尾山、深坑的炮子崙、向天湖,都發現了百年老欉茶樹如「玉樹臨風」的姿態,其中有原生種烏龍、桂花種、鐵桃仁、白瑞香……稀有茶種。

資深茶人白宜芳將真珍貴的文山區野茶做成標本收藏。(鍾元/大紀元)

白宜芳比對手上的古法烏龍與歷史的風潮,他覺得這些茶品,應是百年前臺茶的外銷鼎盛時期的傑作,當時來臺的安溪茶師、茶工,春來冬往於福建、臺北之間,住在南港、深坑、三峽、石碇、木柵等茶農,從唐山茶師學習、傳承下來的古武夷、古安溪的手法。

他表示,馳名中外的傳統安溪鐵觀音,百年前是發酵做工到果香極緻的蜜餞味,與近半世紀傳統鐵觀音的標準:「蘭花香水梨味,轉乳香拖蜜尾」有明顯的差距,更何況是近年來流行表面花香強烈、香噴噴的「綠」觀音呢!**

相關新聞
臺灣茶史奇談
春降雪 秋變奏
教你做好吃的素馨豆干
葷素皆宜的白菜燴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