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物】深遠影響後世的秦始皇

作者:劉曉

人氣 3572
標籤:

【大紀元2014年11月16日訊】提到秦始皇,很多中國人都不陌生,因為能讓人們最直觀的感受到這位皇帝的印記的就是那迄今依然屹立的萬里長城。事實上,他在統一後推行的多項政策對後世中國的影響相當巨大。他奠定了其後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因此明代思想家李贄稱他為「千古一帝」。但在後世歷史書上,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一事始終飽受詬病。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名政,生於邯鄲,秦莊襄王之子。他13歲即位,先後剷除了叛亂的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等人,39歲時即統一了六國,建立了秦朝。

統一後,秦始皇首先要「正名」。夏商周時期的天子通常稱為「王」,但已是秦王的秦始皇不能再稱「秦王」,於是下令大臣們「商議帝號」,以「顯揚其功業,傳給後代」。」大臣們提議稱「泰皇」,但秦始皇去「泰」留「皇」,並採用上古帝位號,稱為「皇帝」,將天子稱為「皇帝」由此開始。

夢想著秦朝存在千秋萬代,嬴政自稱始皇帝,並說後代「稱二世、三世直到萬世,永遠相傳,沒有窮盡」。此外,從秦始皇開始,皇帝發佈教令稱為「制書」,下命令稱為「詔書」,大臣上書稱為「奏」,天子自稱為「朕」(註:「我」的意思),而在秦始皇之前,誰都可以稱「朕」。

秦始皇還廢除了源於周朝的謚法制度,認為君王死後,由兒子和大臣給先王議一個尊號,帶有評價的性質,是「大不敬」。

上述與皇帝有關的禮儀、稱謂,除了謚法制度在漢朝被恢復外,其他大多也被漢朝承襲,並被後世朝代沿用。

確立了稱謂的秦始皇又依照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剋、終始循環的原理進行推求,認為周朝佔有火德的屬性,秦朝要取代周朝,就必須取周朝的火德所抵不過的水德。與之相對的,衣服、符節和旗幟的裝飾,都崇尚黑色。因為水德屬陰,而《易》卦中表示陰的符號陰爻叫做「六」,就把數目以十為終極改成以六為終極,所以符節和御史所戴的法冠都規定為六寸,車寬為六尺,六尺為一步,一輛車駕六匹馬。把黃河改名為「德水」,以此來表示水德的開始。

確立中央政府制度

秦始皇還設立了一套前所未有的設有「三公九卿」的中央政府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間相互制約,便於皇帝集權於一身。而三公之下的「九卿」並非是說只有九個官員,意思是有較多的官職,大概有15個左右。這個制度,影響了後代歷朝政治制度。秦朝官員之少,管理人員之多,與當今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還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每郡都設置守、尉、監,改稱老百姓為「黔首」,意思是「黑腦袋瓜」。

史書記載,秦始皇非常勤政,每天都要看600斤奏章,因為紙還沒有被發明出來,所以當時的文字是寫在竹簡上的。

影響後世的「五統一」

在文化上,秦始皇還做過五件對後世影響深遠之事,即統一法令、貨幣、度量衡、文字和交通。

比如,戰國時期各國使用不同的字體,秦始皇命令李斯等對文字進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通用於公文法令。後來程邈又根據當時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出更為簡便的新書體──隸書,作為通用文字在全國範圍推廣。

戰國時期,度量衡制度也相當混亂。秦統一後,把商鞅變法時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國,並專門頒發了統一度量衡的詔書,把它銘刻在官定的度量衡器上,發到全國,作為標準器具。根據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這種算法延續了千年。

對於貨幣,則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圓形方孔的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結束了過去貨幣不統一的混亂狀態,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換和經濟交流。從此,銅製的方孔圓錢作為主流貨幣,在中國流行了兩千年,直到清末才退出貨幣體系。

而在秦朝沒統一之前,各國道路和車輛都不一樣寬,秦始皇時期,則規定車軌的統一寬度為六尺,保證車輛暢通無阻。隨之,他下令修建了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的「高速路」——馳道,一條向東直通燕齊,一條向南直達吳楚。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命令蒙恬修了一條由咸陽向北延伸的直道,經雲陽、上郡直達九原,全長1800餘里,這條「直道」的遺蹟現在尚可辨識。另外,秦始皇還下令在今雲貴地區修建「五尺道」,又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築了攀越五嶺的「新道」。這樣,一個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把全國各地聯繫在了一起。

此外,秦始皇還派兵征服了南方的百越地區,並設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秦朝的疆域進一步擴大。

至於在法令方面,則廢除了六國不同的禮儀和法律,實行商鞅之法。

修建大型工程

秦始皇在位期間修建了多個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史料記載,秦始皇陵中,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器遞相灌注輸送,頂壁裝有天文圖像,下面置有地理圖形;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火炬,很久都不會熄滅。不過,迄今世人還無緣見到。

秦亡時,阿房宮沒有建完,並最終毀於戰火中,而驪山墓則最終完成,成為世界一大奇蹟,今天前往西安參觀的遊客必去觀之。

由於秦朝嚴苛的法律以及修建如此多的大型工程要徵兆不少勞役,人民負擔非常重,這亦是秦朝在秦始皇死後速亡的一個原因。

在後世歷史書上,秦始皇飽受詬病的一件事是「焚書坑儒」。

公元前210年,50歲的秦始皇出巡時駕崩,在位37年。

此時秦朝的疆域空前遼闊,東達大海,西至臨洮,「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秦始皇奠定了其後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其「五統一」對後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但由於他推行法家思想,施政嚴苛,最終導致了秦朝的短命。

責任編輯:尚一;覆核編輯:姜斌

相關新聞
李斯和〈泰山刻石〉
【熱點透視】薄熙來被判死刑的可能性有多大?
秦陵「地天通」 反映天人合一整體觀
埋藏在春秋古墓、秦始皇陵裡的高科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