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中國赴海外留學人數分佈的背後

人氣 25

【大紀元2014年11月15日訊】近日,大陸某知名網站公佈了一組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14發佈的統計數據。這些數據均與中國留學生人數在世界各國的占比及排名有關。數據顯示,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日本和韓國等主要留學目地國的最重要的生源均來自中國。

擁有210,452名中國留學生、且這一人數占比為28.4%的美國,從一眾留學目地國中脫穎而出、名列榜首,其擁有中國留學生的人數也遠遠超出其它目地國。其次是澳大利亞,儘管「87497」的總人數使其略遜風騷,然而占比卻遠勝美國,達到37.09%。更值得一提的,是地理位置上處於優勢、文化上一脈相承的亞洲鄰國——韓國和日本。在這兩個國家中,中國留學生的人數占比已高達74.38%和64.1%,「在當地留學生群體中佔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

無論是從人數還是占比上來看,無論是留學海外的費用相對較高還是較低;一般來說,費用普遍較高,因為留學本身就意味著要付出巨大的財力,畢竟那些留學目地國無論從經濟發達程度,還是物價水平上來看,都是中國的普通百姓所無法企及的;然而即便如此,我們都能從上述呈現的數據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中國人要將子女送往國外接受教育的想法是如此強烈而真實,所表現出的意志與勁頭是這般堅不可摧、勢不可擋。

或許我們還得從「留學費用」這一現實問題開始談起。既然一個家庭卯足了勁兒、要將子女送往海外,那麼必定有兩個條件是已然具備的。其一、財力上綽綽有餘;其二、捨得為孩子的留學費用投入巨資,在此項支出上是毫無顧忌和遲疑的。眾觀中國,究竟怎樣的群體才能擁有這般富足的資金、闊綽的手筆以及毫不吝惜的淡定姿態?

當然我們不應排除財力有限的家庭,在認識到國內教育的種種弊端之後,清醒的做出判斷和選擇,讓孩子去往國外接受更加有利於身心成長、學識素養增進的非只為應試的教育。然而我們在不否認這一決心與意志的同時,更應符合實際的指出,中國老百姓若想憑藉每月僅能維持生存的工資、收入就培養出一名「造價」高昂的海外留學生,恐怕只是天方夜譚。即便有希望拿到國外大學資助的獎學金,但最終能夠獲得的那些鳳毛麟角、屈指可數的佼佼者,也終將被淹沒在浩浩蕩蕩、源源不斷的留學大軍之中。

可見,在這樣這個一眼望不到頭的留學隊伍中,大部份的求學者還得從官員及富商的家庭中尋找其出處與來源。在此,我們無需贅述為何要將這些勢不可擋的留學生群體歸類於官二代和富二代。只從他們衍生於中國特權體制下、佔有絕對優勢的特殊身份和處境中,我們就能看出,這些官員與富商對走出國門以及將子女送往海外的心意是這般篤定,其架勢是如此的爭先恐後、急不可耐。而說起這類人群,中國人大抵是心照不宣。因為從他們身上,人們已然清晰的感受到,在當前的體制中,只要擁有高高在上的權勢、謀得了一官半職,就意味著能夠擁有一切。

對那些官員、富商來說,為孩子找到最好的學校、最出色的老師,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這些在中國似乎就能近水樓台先得月、甚至做起來更容易的事情,為何卻要選擇捨近求遠、歷經各種繁複的手續、投入更多財力,繞那麼大圈子去費力的實現呢?如果不是錢的問題,那麼又是甚麼讓這些不願孩子在中國接受教育的官員、富商們如坐針氈、早早便開始未雨綢繆、千方百計的達成讓孩子最終能出國深造的夙願?

顯然,即便是這樣一個終日宣揚國泰民安、讚歎本國教育水平領先的當權者群體,也對中國自身的真實情況充滿了極大的不放心與不信任。他們獨斷專行的用自己的決策改變著中國的一切,卻似乎難以讓自己及其家族成員毫無疑慮的樂享其中;他們總在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合理、教育體制的不完善、教育者的道德素質急速下滑等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忘我奔忙,卻大相逕庭的最終選擇了義無反顧的將子女送往國外,接受完全不一樣的教育。本該對國家負責的人,目光卻打量著它國的未來;本該對承擔著「立國之本」重責的教育事業心無旁騖的人,欽羨的卻是它國的教育模式與成長環境。這種感覺就好像看到大廚不敢向自己親手烹飪的美食伸出筷子一般,旁觀者的內心定會充滿懷疑、驚恐與不安。

相比不敢下筷的菜餚,中國的教育環境以及教育模式對學生的毒害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填鴨式的灌輸教學到課本內容的錯漏百出,從對高分低能的塑造以至對思想與言論自由的扼殺,從教育體制的腐敗延伸到教師的墮落,這零零種種又有哪些不可被稱為「劇毒」呢?可想而知,在這種充斥著劇毒的環境中,接受教育的孩子們又能如何健康的、正常的成長?而對於這個令人驚恐到急於逃離的真實處境,最先能夠得知的自然是體制內深諳中共統治下各領域運行之道的官員以及依其而存的富商了。因此,不肯坐以待斃的他們,能如此迅速而堅定的選擇將自己的孩子送往國外,也就再合理不過了。

責任編輯:尚一

相關新聞
梁京:解讀中國的留學和投資移民潮
紐時:留美中國大學生暴增 文化衝擊面面觀
中國取代印度  留美學生數量居首
留學美國熱 中國學生激增22%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