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10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古春秋綜合報導)中共統治建立在謊言和造假之上,為維繫其政權的延續,不惜對經濟數據造假,以虛假的繁榮欺騙和矇蔽民眾,製造出經濟高速增長的假相。由於國內生產總值(GDP)是衡量一國經濟綜合實力的指標,GDP數據成為中共數據造假的主要目標之一;同時,中國經濟主要依靠外部需求拉動,出口數據對其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共也一直在出口數據上造假。
中共GDP數據注水
國內生產總值作為一國經濟綜合實力的衡量指標,一直是中共造假的主要目標之一。中國大陸GDP水分很大,每年各省GDP數據總合都會超過中共統計局統計的全國數據。
陸媒《經濟參考報》報導,到2014年8月4日為止,中國大陸30個省市(除黑龍江以外)所公佈的當地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合計297,114.49億元人民幣(下同),高於此前大陸統計局公佈的全國數據269,044億元,超出全國GDP10.43%。
大陸各省所統計的GDP之和超過全國總量是每年重復發生的事情。2009年,大陸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國2.68萬億元;2010年,31省區市GDP超出全國總量3.5萬億元;2011年,31省區市GDP總和超出全國總量4.6萬億元;2012年地方GDP之和超出全國5.76萬億元。
2013年,中共統計局曾經曝光廣東省中山市橫欄鎮在工業企業統計上弄虛作假,當地經科局編報2012年年報工業總產值85.1億元,初步核實為22.2億元,虛報62.9億元。
陸媒《廉政瞭望》報導,在雲南前省委書記白恩培任內,雲南經濟在大陸排名從2001年的第19名下降至2011年的第24名,於是強行進行修改,將數據從7.5%改為12%。
郎咸平揭露中共經濟數據造假
中國著名金融學家郎咸平2013年7月20日在無錫表示,大陸2013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從GDP、通脹、外貿到順差,全是假的,尤其是外貿數據,摻水10倍。
郎咸平2011年10月22日在瀋陽的一次演講中也曾經表示,中國GDP都是假的,經濟不增反跌,下跌至少10%以上。
2011年,中共官方公佈的GDP增長是9.1%。郎咸平表示,這是重複計算得出的數字。而當年實際的經濟增長率是2.9%,2011年中國經濟下跌起碼10%以上。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麥嘉華博士2013年9月25日對媒體表示,據他估算,中國大陸經濟增速實際只有4%。
李克強承認GDP造假
中共GDP造假,連李克強都不相信。據維基解密機密級文件顯示,2007年3月,時任中共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對美國駐北京大使雷德(ClarkT.Randt)表示,判斷中國的經濟不能看GDP數字,這個數據是人造的,因此不可靠(GDP figures are 「man-made」 and therefore unreliable)。
對於GDP數字造假,中共官員也曾在不同場合承認過,從1985年開始建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到現在,中共的GDP統計數據和各地統計數據一直存在差距。統計數據的真實性一直是個問題。
2009年2月,中共計委政策法規司司長曹玉書對媒體公開表示,如果中央訂的指標是8%,省級提到9%,到了縣級就10%往上報,而統計局的辦法是一律砍掉兩個點。
中國出口數據造假
陸媒老虎財經7月30日報導,2013年年初,中國出口數據被高盛(Goldman Sachs)等外資銀行指出造假,引起公眾普遍關注。
彭博社7月29日報導,儘管大陸監管機構對出口數據造假進行了一年的整治,中國出口數據造假現象未得到有效遏制,中國香港雙邊進出口貿易數據依據相差懸殊。
彭博報導稱,今年6月,依據大陸官方公佈的數據,中國內地向香港的出口貿易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7.8%;但是香港方面顯示,來自內地的進口額下降了1.7%。內地出口數據是香港進口數據的1.31倍,差額高達64億美元。
2009年至2011年,內地出口與香港進口數據之間的比率分別為1.03、1.1、1.23,造假的出口數據所佔比重逐年擴大。而在出口發票造假最猖獗的2013年3月,這個比率高達2.35。
中國大陸7月出口數據被揭高報
陸媒財新網8月11日報導,中國7月份出口高於市場預期,數據大幅度回升。8月11日,高盛私人財富管理中國區副主席暨首席投資策略師哈繼銘領導的團隊發佈最新研報表示,大陸7月出口增速大幅上升很難用基本面解釋,這不僅與港口貨物吞吐量情況不一致,也與中國的貿易夥伴公佈的進口數據不符。
首先,大陸官方公佈,其對台灣出口同比增速從23.5%上升至48.4%,但從台灣公佈的數據看,其從大陸的進口並沒有反彈,同比增速反而從6月29.0%下降至7月的15.3%。
其次,像韓國等在出口上過去與中國表現得關聯性較強的臨近國家,出口表現明顯低於中國,韓國7月份出口同比增速僅有5.7%,台灣出口同比增速僅有5.8%。
第三,中國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速從6月的7.6%下降至7月的3.6%,與出口數據的加速形成明顯對比。
哈繼銘分析認為,這些數據的不一致性顯示出中國大陸高報出口的可能性。
責任編輯: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