痺症(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

北京中醫院 高醫生

人氣 4311

痺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綜合症。其臨床表現相當於西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治療該病歷史悠久,歷代文獻中均有記載。 《內經》云:「風寒濕三氣至志誌,合而為痺也」。痺者閉也。三氣犯其經絡之陰而病也。故《內經》曰:「病在陽曰風,病在陰為痺」。中醫學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三氣,侵及人體,留駐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鬱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痺,有痺阻不通之意。痺症,泛指閉塞不通,氣血凝滯一類的病症。據其病因的偏重,《內經》中將痺症的臨床分為三大類。

一、風寒濕三氣之相勝其為病
(一)風氣勝為行痺
遊行上下,隨其虛處,風邪與正氣相搏,聚於關節筋弛,脈緩,痛無定處,古名「走注」,今名「流火」。俗為「鬼箭風」之說。而其所統之病,有濕傷腎,腎不生肝,肝火挾濕,走註四肢,有肢節腫痛,日夜無已時者。

(二)寒勝為痛痺
四肢攣急,關節浮腫,痛有定處,又名「痛風」。而其所統之病,有兼風者,有兼濕,而天陰即發,身體沉重者,有兼痰者,有兼火者,有濕熱者,有兼血瘀者,有晝靜夜發者,痛如虎咬。此正名曰「白虎歷節風」。
(三) 濕勝為著痺
病而不移,四肢緩弱,精神昏塞,皮膚不仁,而其所統之症不外麻木。

二、 風寒濕三氣之脈象
風勝之脈必浮,寒勝之脈必澀,濕勝之脈必緩。三痺之外,更有熱痺、週痺。
熱痺:由臟腑移熱,復遇外邪,故身熱,唇口反裂,皮膚變色也。
週痺:由犯三氣遍盡於身,故週身俱痛也。

三、論痺症有痛與不痛之分
痛: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風者,善行而數變,其痛流行而無定處。寒風勝者為痺痛,因寒為陰邪,痛屬陰,是以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因濕流關節,留而不去為著痺。痺脈微大或小,緊或沉細。

四、鑑別診斷
本章所訴的痺症,主要相當於西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還有諸多疾病可以發生關節疼痛等臨床表現,不屬本章論述範圍,需逐一鑑別。
(一)風濕性關節炎
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可反覆發作。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二)類風濕性關節炎
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壞、,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易反覆發作。
(三)增生性關節炎
起病慢,好發年齡多在中年以上,受損關節以負重的膝、脊柱關節等較常見。疼痛在運動開始時最重,大多無全身性症狀,無局部紅腫現象。 X線顯示關節增生,關節腔隙病變。
(四)急性化膿性關節炎
起病急聚,關節痛甚,局部紅腫熱痛,關節運動受限,浮髕試驗陽性,穿刺可抽出濃液,並伴有嚴重的感染性全身症狀,如:高熱,寒戰。
(五)痛風病
起病急聚,多發中年以上男性,常突然發生趾、踝、 膝等處的紅腫等痛,數小時內症狀即可發展至高峰,疼痛劇烈,甚至不能觸衣被,可伴有頭痛、發熱。痛風發作持續數天或數週,多數可自行緩解,受累關節可完全恢復,僅留下炎症區皮膚色澤的改變等痕跡。一年內可反覆發作,一部份患者有越發越頻的趨勢,受累關節越來越多,引起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

五、治療
(一) 行痺:以祛風疏通經絡為法。以針刺為主。根據疾病部位,局部取穴,並結合述經遠道取穴。
(二)痛痺:以針和灸並用為法。如疼痛劇烈的可用皮內針,或用隔姜灸法。
(三)著痺:以針和灸兼施,或用溫針。
(四)熱痺:以祛風、散寒、利濕、化熱為法。
方解:本病基本根據經脈循行分佈,故採取局部取穴治療,以舒筋活絡,調和氣血,驅除病邪。◇

責任編輯﹕郝莉

相關新聞
科尼斯維爾慶祝結缘台灣25週年
亞特蘭大台灣商會歲末感恩捐贈活動
喬治亞電力電費上漲將於1月1日生效
喬治亞州11月失業率小幅上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