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偶遇」還是「親民秀」?

人氣 4

【大紀元2014年01月06日訊】最近有人戲稱,2014開年最為流行的詞彙當屬「偶遇」。而這一詞彙在短期內能夠受到如此熱捧的原因皆源自一些官員近期所上演的一幕幕「親民秀」。2014年1月1日晚,北京某媒體記者在王府井「偶遇」北京市公安局長傅政華配槍巡邏,執行公務。後此番「親民」之景很快通過媒體展現在民眾眼前。而就在前不久,鄭州電視台所報導的「地鐵偶遇、採訪書記」的新聞便已經先聲奪人,將鄭州市委書記乘坐地鐵的「平民」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

「官者親民」本是愛民之心的自然流露,正是由於這顆心溢滿真誠與無私,才能讓親民之舉感天動地,溫暖人心。面對百姓,為官者舉手投足之間理應不夾雜著任何虛偽和矯飾,甚至別有用心。一旦目地不純,或並非出於本意,這親民之舉便在無形之中被打上了表演的印記,不僅無法讓人感受到為官者體恤民心的赤誠,而且其中所折射出的矯揉造作,誇張渲染更是令人渾身不自在。這也正是為何「當民眾偶遇官員」、「官員親民」的報導一經播出,民眾的嘲諷與調侃比發自內心的感動更為熱烈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當人們發現太過巧合的「偶遇」讓人倍感不適時,一些質疑其「作秀」的言論便開始廣泛的流傳開來。很多人認為,官員偶爾為之的行為竟然能邂逅記者與攝像機,這樣的巧合恐怕只在拍攝影片時才會出現。然而如今,這個場景不但毫無偏差的出現在官員身上,還被媒體冠以「親民」的主題競相報導,如此就讓我們不得不在「親民」與「作秀」之間建立合理的連接。如果說一幕幕的「偶遇」是為了「親民」,這本身並無可非議,而若是「親民」只在於「作秀」,那「偶遇」便只能被視為電影中的虛擬情節或假想片段而已,裡面的主角——官員也就成了戲子。這種以「官員」為主角的電影,恐怕無人會為演員的演技拍手喝采;相反,當官員的偽善與虛情假意被公佈於眾之時,飽嚐欺騙的民眾絕不會如觀摩電影一般對這等毫無真情的「親民」大戲頂禮膜拜。

有意思的是,一些為官方站台的媒體人仍在為這場虛偽的「親民秀」奔走疾呼,他們聲稱:讓「偶遇」成為一種常態。事實上,對於官員與百姓來說,「偶遇」本身就足以說明,官員並不具備「親民」意識。如果官員自身已然懷揣著平民心態,那麼坐地鐵,執勤、出巡就不會成為偶爾為之便引來一片圍觀的罕見之舉,更不可能趕巧遇上背著攝像機的記者以及後續的誇張報導。而「常態」的真正涵義,就是帶著平常心,過著日常生活的正常人的狀態。依照此理,我們盡可發現,中國的官員們似乎從未融入和適應過這種樸實的常態。

從「三公消費」的龐大數額中,官員的常態顯然是異於普通百姓的山珍海味、公車開道以及奢侈品、特供、房產等源源不斷的供給。從各級別、各領域工作職位的任免和選撥中,官員的常態顯然是遵循親屬優先,利益至上,關係網之外一概免談的特權規則。從中飽私囊、暴力執法、強姦幼女等惡性案件中,官員的常態顯然是法外授權,官官相護,無視律法,讓體制之外的民眾受盡侮辱和冤屈。在這些常態之中,我們又如何能看到普通民眾應有的常態?如何能體會出官員懷揣親民之心的一絲真意呢?

由此,「偶遇」之類的「親民」到底是真是假,我們根本無須爭論不休。因為「親民」本是真心再現,與「偶遇」理應毫無關聯。或許下面一則真實的故事可以讓我們發現,甚麼樣的「偶遇」才是一種合乎自然的真實常態。

一位朋友的德國友人在飛機場的候機大廳等飛機時,突然邂逅德國總理默克爾。然而這樣的邂逅卻讓人感到十分尋常,尋常到好像每個人都曾發生過一樣。默克爾從身後輕拍那位德國友人的肩膀,禮貌的低聲詢問能否幫忙看一下行李,因為自己想去附近的洗手間。而默克爾從回來到上飛機的過程中,沒有人如偶遇電影明星亦或外星人般圍觀、搭訕,更沒有記者扛著攝像機上前採訪。一切就像普通人所經歷的那樣,默克爾走上飛機,坐在一處座位上。巧合的是,那位德國友人竟然發現他的座位就在默克爾的旁邊。即使感到高興和意外,但那位德國友人也只是表示出與對其他人一樣的適宜的尊重和基本的禮貌,自然的與默克爾進行著簡單、輕鬆的交談。事後他回憶此情此景時稱,「那時的默克爾只是飛機上的一名普通乘客,對我而言,她也是一位剛剛認識的可親的朋友」。

這個故事簡短而普通,並且顯而易見是一則關於「平民邂逅官員」的故事,然而有所不同的是,這裡的「邂逅」比中國媒體所熱捧的那些人為製造的「偶遇」要真實的多,貼心的多。究其原因,只在於這其中並沒有演員和導演,只有一位普通人和另一位將自己視為普通人的官員而已。或許真實的情感只有平常心才可盡釋,若無此心,再完美的劇目也表現不出真實。

相關新聞
溫家寶在線交流 網民:「親民秀」
德媒評溫家寶和「五毛」蛋
梁振英訪社區秀親民 遭膠刀架頸
胡錦濤在貴州遭三方拉扯 圖片網絡流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