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1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王和、鍾元綜合報導)1月23日是中國傳統黃曆的「小年」(臘月二十三),也是華人最重要的「大年」正式拉開序幕的日子。當然,由於各地習俗不同,「小年」的日子也有不同,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年」,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小年」傳統上是送灶、祭祖和掃塵的日子。隨著「小年」的來臨,中港臺等地「年味」漸濃。
作為慶祝和準備黃曆新年開始的日子,「小年」最為出名的習俗當然是送灶神「上天言好事」,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民間稱「掛影」,而為了除舊迎新,中國民間還有在小年「掃塵」的習俗。
過小年送灶 絕不能有剩飯
儘管送灶是小年最出名也最重要的習俗,但隨著傳統的土灶臺和大風箱已經難覓蹤跡,這一傳統習俗也難免漸行漸遠。不過在強調「民以食為天」的中華傳統中,灶王爺顯然應該是最詳細記錄一個家庭最細節點點滴滴的神靈,因此灶王爺的上天「述職」也顯得尤為重要。
臘月二十三日,是灶王爺上天報告人間功過,定人禍福的日子。例如,家庭是否和睦?對老人是否孝敬?是否節約糧食等等,都要上天如實匯報,所以從古至今都有「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傳說,所以儘管灶王爺平時受到忽視,但每年的送灶儀式必須熱烈濃重。
例如家裡絕對不能有剩飯,免得給灶王爺留下不好的印象,在送灶之前先是在灶王爺畫像前供上吃的喝的,又點上蠟燭,給灶王爺照亮上天的道路,最後燒上三支高香,家裡老人要千叮嚀萬囑咐要灶王爺上天之後盡可能把好話說盡,困難說足,盼望他述職回來時給家庭帶來平安幸福。
傳統的民間祭灶儀式很樸實,但也格外莊重。例如在關中地區,首先要在灶屋鍋臺附近的牆壁上,為灶王爺開鑿一個矩形的土洞即「房間」,用來供奉灶王爺、灶王奶奶的神像。然後,給神像的兩側貼上一副嶄新的對聯。然後開始為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的「房間」掃塵。
隨後,將紅燭、灶餅、水果等祭品恭敬地擺在灶王爺前,完成敬香、磕頭、掛簾子等程序。然後享受了人們禮敬的灶王爺就該上天去述職啦,當然在7天之後的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那時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
飲水思源祭祖 敬老代代傳
在完成了敬神,即送走「灶神」後,就是祭祖,小年這天要把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讓那些和我們血脈相通的家人分享一年結束時的快樂日子,這也象徵著中華民族飲水思源的精神。
在中華傳統文化保留比較好的臺灣,今年共有82所大學院校及2所高中舉辦過年祭祖聯歡活動,而日前臺灣大學舉辦的活動現場有700餘位僑胞、外籍、陸生共同感受臺灣傳統年節氣氛。臺大校長楊泮池表示,中華民族以孝道代代相傳,祭祀祖先是慎終追遠的表現,希望透過祭祖活動,帶領海外青年學子緬懷先人,發揚傳統文化。
同時,本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臺灣慈善團體23日在全臺15處舉辦「第24屆寒士吃飽愛心尾牙宴」,宴請寒士、街友暨獨居長輩、清寒單親媽媽提前過好年。
辭舊迎新 小年「掃塵」習俗
完成了敬神和祭祖兩項大事後,為了除舊迎新,中國民間還有在小年「掃塵」的習俗。過年前把房子打掃乾淨,這是中國人歷來的習慣。掃塵是傳統上臘月年節將近時,打掃室內外塵埃的習俗。亦稱「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
掃塵既有驅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陳」(塵)布新的含義。掃塵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塵,南方叫撣塵。室內屋外,房間屋後,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乾乾淨淨地迎新年。牆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處一年的積塵,均須於此日以掃帚清除乾淨;箱櫃上的金屬把手等,也應擦拭一新。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過年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年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