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斯移民故事]

「一個能讓人實現夢想的地方」

——專訪生意買賣代理、見證西澳社會巨變的老移民Eddy Boehm

人氣 35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9月08日訊】Eddy的故事把我帶到了四十多年前的西澳,一個不知比薩餅、臘腸為何物;一個不喝葡萄酒、只認啤酒;一個唯我獨尊、不知外面世界的地方;Eddy的故事又把我帶到了今天的西澳,一個能享用到各國美食;一個有著多元文化、需要各國移民;一個能讓人實現夢想的地方。

1969年,21歲的德國小伙子Eddy帶著他心愛的馬來西亞華人妻子Michelle在父母的敦促下坐上由馬來西亞開往澳洲北部達爾文的船。儘管Eddy的兩個哥哥都在澳大利亞,可Eddy從來沒想過要來澳洲,是因為他的華人妻子Michelle。那時白澳政策還在盛行,Eddy擔心他的妻子在澳洲無法適應,然而命運的手還是把Eddy夫婦帶到了西澳。

1969年,Eddy和Michelle在去澳洲的船上。

如登上月球般踏上西澳

Eddy永遠記得在達爾文登陸的那一天,整艘船上都是美國人,Eddy夫婦是唯一的非美國人。船到達達爾文港口的時候,人們發現從碼頭望出去是沒有柏油路的,灰塵很大。這時一部手提收音機正在播報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後與美國總統尼克松的對話,尼克松問:月球上甚麼樣?阿姆斯特朗回答說:灰塵很大。一個美國人聽後,指著腳下的路說:這裡也是。

1978年底,Eddy和Michelle,以及大兒子Hans和大女兒Natasha在Albany。

見證澳洲社會由單一到多元

當時的澳洲是由英國人主宰的, 其他國家的移民很難融入其中。新移民因為說英語的口音,甚至是外族裔的姓,都會受到歧視。好的工作只要英國人,只有英國人不做的工作才會給外族裔人,而外族裔人做管理人員的機會是零。來到澳洲的前10年,EDDY夫婦每年都往返於澳洲和馬來西亞之間,始終沒有定下心來在澳洲長期發展。

真正使西澳生活發生改變的是越南戰爭以後, 大批越南及緬甸的難民潮水般湧入西澳, 他們在這裡種植蔬菜、 開餐館,帶來他們的文化。這些移民裡,有很多是華人。這使西澳社會發生了翻天覆的變化,不再是單一的英國人社會,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多民族多元社會開始了。

Eddy慢慢地喜歡上澳洲這個國家。首先這裡有世界上任何地方都無法相比的發展機遇, 比如今天想換一個工種,明天就可以去報名上學,任何人都不會阻攔 , 學校裡總是有很多位子;第二,澳洲國土遼闊,7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只有2300萬人居住;第三,社會福利好, 全民免費醫保, 中小學免費讀書, 全職在校學生都有政府補助,失業有補助金,生病也可以領補助。 此外,外族裔人在這裡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幹,醫生等高端職業人員很多來自亞洲。這些優勢讓Eddy最終把澳洲當做了自己的家。

感同身受 想為移民服務

Eddy出生在德國,在5歲時隨父母移民到溫暖的馬來西亞,他在檳城讀書長大。16歲時Eddy回到德國做學徒工,後來又回到馬來西亞在一家德國公司工作。幾乎Eddy的一生都處在做「外國人」的環境下。德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不是人人都會講德語;在馬來西亞的日子裡,儘管他非常喜歡那裏,也會說一些馬來語和福建話,但是他的相貌注定了當地人永遠都把他當做「外國人」。

獨特的移民經歷使得Eddy非常瞭解移民的感受,也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工作為移民做些事。在做了7年的中餐外賣的小生意後,Eddy有機會入職生意買賣行業,開始了服務於眾多移民的經歷。Eddy能說出他的每一個待售生意的故事,分享他們曾經的成功和失敗,和他們一起喜,一起悲;Eddy也記得每一個買家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意時雀躍的心情以及對夢想的憧憬。這也是Eddy非常喜歡這份工作的原因。

對新移民購買生意的諫言

Eddy說,生意不同於工作,你一定要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生意,樂在其中才能把生意做好,收益自然就滾滾而來。其實全世界的生意經都是一樣的,語言不是最大的障礙。 主要考慮兩個因素: 一是自己對這個生意是否在行,對這個生意瞭解多少。比如自己是一個出色的裁縫, 那開一間裁縫屋就輕車熟路; 二是自己對這個生意是否有興趣。比如想開蔬菜店, 先問一下自己能否每天清晨3點起床去批發市場採購蔬菜。

西澳有超過一半的人口是在澳洲以外出生,正是這些移民和當地人一起開創了西澳的繁榮。作為老移民,Eddy想告訴新移民的是,不要認為自己能到澳洲是受到恩惠,相反,是澳洲需要你,要相信移民和本地人享有同等的權利。

編者後記: EDDY 從21歲來到澳洲,至今已有44個年頭。從一開始不喜歡澳洲, 逐漸融入這個社會,到後來為自己是一位澳洲公民而感到驕傲。 Eddy的44年就是一個移民的縮影,也是新移民需要借鑒的。願我們華人新移民能迅速在這個平等自由的國度騰飛。

(責任編輯:高敏)

相關新聞
人氣 0
人氣 11
人氣 3
人氣 0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