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9月30日訊】就在幾日前,中共喉舌媒體新華網發表了一篇名為《維也納金色大廳成中國「演員」的「卡拉OK廳」?》的評論文章,這篇突如其來的報導沒有前奏,也沒有任何鋪墊,讓不明緣由的中國人甚為納悶,為何官媒會如此無厘頭的將「金色大廳」諷刺一把?還沒等讀者緩過神來,新華網又繼續不依不饒的發文對其進行「攻擊」,接連幾日發表了名為《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成自娛自樂》、《金色大廳非「聖殿」 只要給錢就能演》、《金色大廳為何成中國演員「鍍金廳」》等一系列頗具貶損、嘲弄之意的評論文章。
官媒如此過激的反應,不得不讓人們反覆咀嚼其背後的深意。維也納的金色大廳到底怎麼得罪新華網了?作為中共的喉舌,新華網的態度直接呈現的很可能是高層的真實意圖。若是如此,莫非這個遠在西歐的藝術殿堂真正惹怒的是中共高層?一味猜度並不是找尋答案的最好辦法,或許我們能從那幾篇標題過於誇張的官媒文章中尋覓到一些蛛絲馬跡。
以《維也納金色大廳成中國「演員」的「卡拉OK廳」?》的評論文章為例,文中指出「1998年,中國中央民族樂團在這裡成功舉辦了『中國新春音樂會』,成為首個登上這個舞台的中國音樂團體。金色大廳的名字也從那時起慢慢進入中國人的視野。近年來,中國人對在金色大廳「露臉」的熱情更加高漲。據統計,2013年1月至8月中旬,國內各類團組在金色大廳共租用場地27場,至少有133個院校和團體參加了在這裡舉辦的各類音樂會和演出,但真正的觀眾卻寥寥無幾。對於部份腰包鼓起來的中國人來說,大廳兩、三萬歐元的基本場租費並非高不可及。若以炒作為目的,相較於在國內接受培訓或包裝,登上金色大廳舞台『鍍金』的性價比要更高」。從上述文字中不難看出,文章意在批評中國的表演者似乎太把在金色大廳登台的殊榮當回事,而這般花費巨資「鍍金」,收到的經濟效益以及影響力卻仍然沒有與之付出形成正比。
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文化參贊李克辛也表示:「很多中國樂團和藝術家在金色大廳的演出都是利用金色大廳的『垃圾時間』,根本不在正式音樂季安排的場次中,且絕大部份都不對外售票,當地觀眾聞所未聞,當地媒體更不會報導。觀眾都是通過使館和華僑商會等渠道向這裡的華人贈票,靠『組織』來的。因此,它已經成為華人華僑圈裡自己的文化娛樂活動。因為這種文化活動實在太頻繁,連中餐館的廚師都『聽怕了』,不願來捧場。」
由此可見,如果中共官方的不滿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的民樂以及現代音樂在國外遭此冷遇,而更多的是由於投入、產出不成正比,沒有收到經濟實效,又或者意在抨擊某些在國內聲名大噪卻牛氣哄哄的所謂「音樂家」以「在金色大廳鍍過金」而自抬身價、驕傲不已的姿態;那麼就會有一個新的疑惑產生:入駐金色大廳的資金投入到底是來自個人或民間團體,還是來自官方的公款贊助?如果那些能在金色大廳登台亮相的表演者僅代表個人出演,那麼無人捧場的局面又何以會惹怒中共官方呢?
很顯然,走出國門的演出絕不可能只關乎個人,況且中共向來強調集體主義及國家榮譽,個人的造詣歷來應歸功於國家和政府,尤其是中國的藝術和文化一直都牽動著世界的脈搏,中共藉此來彪炳自身的功績和威信根本不足為奇。如果金色大廳的上百場演出真是中共在背後「運籌帷幄」,那麼官媒上的那些諷刺金色大廳以及中國的演出無人問津的報導豈不在諷刺中共自己?
或許中共授意官媒做此類文章的真正意圖並非是想「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根據中共目前內鬥的激烈程度以及海外媒體報導的有關「宋祖英曾出演於金色大廳」的消息可以看出,中共真正想打擊和嘲諷的對象是江澤民和姘頭宋祖英,以及背後所依附的江系勢力。事實上,早在2003年,江澤民就曾花費大筆的國庫資金讓其姘頭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登台演唱,而這樣做的目地不過是為了彪炳自己手握的政治權力仍可威震一時,發揮應有的效力。維也納金色大廳讓江澤民及姘頭宋祖英借題發揮,且耀武揚威了數年,只是如今的一句「維也納金色大廳成中國演員的『卡拉OK廳』」的評論文章瞬時令其威嚴掃地。從官媒此番言論中實際也能明顯的看出,中共高層的博弈再次通過高調譏諷維也納金色大廳,而江系失勢的信號也因此得以傳遞。
然而值得歎息的是,維也納金色大廳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殿堂也成為政治博弈的犧牲品。「有錢就能演」、「自娛自樂」、「卡拉OK廳」等低俗字眼將長期接受洗腦的中國民眾對維也納這座音樂聖殿的美好嚮往徹底摧毀。誰也不曾想到金色大廳從文藝復興時開創的美譽以及眾多音樂大師憑藉藝術靈感在此打造的音樂奇蹟會因中國的政治鬥爭遭到這樣的侮辱、抹黑和詆譭。罪魁禍首,是江澤民這樣的獨裁者對維也納等藝術殿堂的政治利用和褻瀆。中共為滿足自身權位、私慾,不惜犧牲別人的惡毒行為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這是維也納金色大廳的不幸,更是中國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