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9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茹嵐綜合報導)近日大陸官媒《人民日報》刊出一篇題為「比壞心理腐蝕社會道德」的評論文章,引發熱議。海外多家媒體也紛紛撰文評論該劇,質疑其輸出的價值觀帶來負面影響。
描寫宮廷鬥爭的劇集近年來甚為風行,從最早期的《金枝欲孽》,到《宮心計》、《美人心計》、《宮鎖心玉》和最新的《甄嬛傳》等,一部接一部。這類劇集是否會對社會造成影響?新近爆發《甄嬛傳》的道德議題可能引發民眾這方面的思考。
論者認為《甄嬛傳》帶來負面影響
英國《金融時報》集團旗下的中文商業財經網站《FT中文網》刊登的一篇文章,質疑《甄嬛傳》的價值觀。在這篇名為《<甄嬛傳>能輸出甚麼價值觀?》的文章中,作者侯健羽認為,此劇宣揚的價值觀,在中國引起的效應也是負面的,它在中國的高收視率,不代表它具有普世意義,因此作者不看好此劇在美國會受歡迎。
文章稱,此劇之所以熱播,是因為它與當今中國人的負面心態產生了共鳴。他舉例,現在中國80後離婚率超過30%,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因為男人有外遇。而且,「該劇中的皇權至上,濫用私刑,與當下中國政治腐敗、職場各類潛規則橫行、缺乏監管、正義得不到伸張有相似之處。」
《人民網》一篇文章「淺析電視劇對受眾價值觀的影響」說,內容低俗的電視劇會侵蝕觀眾的價值觀。內容和主題低俗的影視作品的播放,其思想價值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社會人群。文章舉例,現在社會上婚外情、多角戀、第三者、包二奶的現象逐漸普遍,甚至逐漸被認同效仿,與電視劇的誤導和不良影響不無關係。
《大長今》展現南韓繼承中國儒家傳統
韓劇《大長今》同樣也是宮廷劇,主人公面對種種爭鬥和艱險,並沒有迷失自己隨之敗壞,反而堅守做人的原則。對於《甄嬛傳》與《大長今》兩劇表現出來的巨大反差,海外媒體《看中國》引述時世評論員邢天行的觀點認為,這反映出中、韓兩國社會現實和價值觀取向。《大長今》展現了南韓社會一直以來繼承的中國儒家傳統。邢天行說:「《大長今》在中國它產生不了,因為中國這個土壤整個都是惡化了,就是中共把傳統文化給摧毀之後,整個我們的文化土壤變成沙漠。你在沙漠上不可能不長出帶刺的仙人掌來。」
自古以來,許多傳世的中國經典文學作品,都肯定了忠孝仁義禮智信等人的道德規範。例如,《三國演義》可說是描寫忠義的典範作品;《水滸傳》為世人留下了盜亦有道的道理,在傳統文化中做強盜也不能徹底背離人的倫理道德。這類經典作品至今仍獲世人推崇。反之,敗壞世道、縱情淫樂的作品如《金瓶梅》雖也流傳,卻為後人詬病。由於小說內容有違倫理,作者甚至不敢留下真名。可見,文學和藝術作品應該恪守基本的道德規範,才能受到肯定。
[[5]]
《甄嬛傳》是中共體制下的產物
一些媒體陸續刊登相關的評論文章認為,中國在現今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狀況下,只能拍出《甄嬛傳》,拍不出《大長今》。時事評論員邢天行表示,「《甄嬛傳》是在中國這個土地上生長出來的。它的基礎就是中共教導中國人要鬥爭,以惡制惡,所以中國民眾在針對中共暴政、無處講理的情況下,你想讓他像大長今那樣去忍耐,就等於去忍耐中共貪腐、還有這些淫官、惡賊這些人的欺壓一樣。」
《看中國》也舉例,薄熙來案審判期間,薄熙來不僅承認自己有外遇,還自曝王立軍與谷開來有私情,正是上演了一場真實的官場版《甄嬛傳》。
社會道德風氣低下,催生了此類以肯定「鬥爭才有出頭日」、「你不仁我不義」為中心思想的劇集,這些劇集又反過來敗壞了社會道德風氣,兩者之間產生惡性循環。最後,人們會對心狠手辣、不擇手段的權鬥習以為常,進一步帶動社會道德下滑。
《甄嬛傳》目前頗受歡迎,紅遍兩岸三地,甚至被傳至西方國家。可是,當歷史翻過這一頁,後人能給它甚麼評價,還將拭目以待。
暴力節目具影響作用
有研究發現,觀看暴力電視節目容易使兒童和青少年產生暴力傾向。長期以來,美國醫學專家一直在關注電視節目中的暴力信息會對美國家庭造成甚麼影響。1972年,美國醫生普遍認同「電視暴力對社會中的某些人產生不利的影響」。許多專家和機構,包括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和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也發表過類似的聲明。
2002年,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強森(Dr. Jeffrey G. Johnson)主持的研究,證實成年人與孩童的暴力行為發生率都受到看電視時間的影響。研究人員表示,如果只研究暴力節目與暴力行為的關係,其關聯性將更為驚人。一篇於2004年發表在美國《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的研究報告稱,含有暴力內容的電視節目、電影、電玩遊戲與音樂,會增加兒童與青少年的攻擊性與暴力傾向。即使只有短期的接觸,都會增加肢體與語言上的攻擊性行為、攻擊性思想與攻擊性情緒。
(責任編輯:李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