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薄熙來豪賭未能翻盤 激起習近平重重一拳

人氣 28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9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薄熙來在法庭上放手最後一搏,投下一個大賭注卻終於沒能翻盤。外媒評論說,習近平當局握緊拳頭作出狠狠回擊,宣判無期徒刑。但是判決招致左派不服,右派不滿。由薄熙來的倒台所曝露的意識形態分裂已經讓習近平在經濟改革的議程當中步履蹣跚。

華盛頓郵報:薄熙來的賭局沒有翻盤

《華盛頓郵報》9月22日報導說,在薄熙來被宣佈判處終身監禁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之後,這名被罷黜的中共政客最終捲土重來的前景煙消雲散。

通過在法庭上挑戰指控,這名前政治局委員讓很多觀察者驚訝,他可能希望他也許有一天可以在政治上平反,就像他父親曾經做的那樣。

但是這盤賭局沒有翻盤,分析家說,反而它激起了比許多人預計的更強硬的判決。他被判三個罪名成立,除了監禁,他所有的財產被沒收。

薄熙來的父親薄一波在毛澤東時代曾經被清洗和監禁,但是後來被平反和陞遷為副總理。但是薄熙來肯定將面臨更艱難的道路。薄熙來曾經把自己塑造成毛澤東遺產的擁護者,鼓勵唱紅,發動打黑和建設保障性住房。

目前,無論是薄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對於宣佈的判決似乎都不高興,凸顯了共產黨在審判它最高層領導人的時候面臨的微妙平衡。

終身監禁的判決並不讓方洪(譯音)滿意,方洪在2011年因為在網上嘲笑薄熙來和王立軍被送勞教一年。「薄熙來沒有受到真正的審判。」他說,「他受到共產黨的保護。他真正的罪行,是恢復毛澤東思想,並沒有受到懲罰。」

一個來自大連的支持者說,他不相信薄熙來有罪。「他被判不是因為腐敗,而是因為他在權力鬥爭中輸掉。」「這對普通人來說毫無意義,因為腐敗官員的數量完全沒有減少。」

「他的審判只是一個表演。」薄的支持者說。「但是不管表演看起來多麼好,我們的生活仍然困苦。」

華爾街日報:北京握緊拳頭重重回擊

《華爾街日報》9月23日報導說,身高1米82的薄熙來在同代共產黨領導人當中是最高的。但是在庭審和宣判的時候站在兩側押解他的兩名警官比他高出至少一到兩英吋。

微博上發佈的照片顯示,曾經的政治局常委候選人薄熙來戴著手銬,被兩名不同尋常高大的警官緊緊抓住帶離法庭。

在上個月庭審結束兩天之後,習近平訪問大連,薄熙來在90年代擔任市長的城市,並登上中國首艘航母。

在過去一個月,中共當局也宣佈調查幾個現任和前任的跟周永康有關係的石油高管。他是薄熙來最有權力的政治同盟。

對於黨內許多人,這些編排旨在發出一個信息:習近平現在對黨內精英擁有權威——無論是文職還是軍隊——隨著他準備在三中全會推出潛在痛苦的經濟改革。共產黨黨史專家和政治分析家章立凡說。「通過用這個方式對付薄熙來,他在三中全會之前發出一個清晰的信號,他將狠狠打擊任何反對者。」

章立凡和黨內其他人看到習近平企圖效仿鄧小平,鄧在毛澤東死後啟動了中國的第一次市場改革。

習近平可能在過去幾個月的內部鬥爭當中作出妥協。並且還需要進一步的討價還價來維持黨內高層的支持,特別是如果經濟改革觸動官僚和國營企業的特權。即使鄧小平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也面臨內部挑戰。

薄熙來被判終身監禁 路透社:這好像殺一儆百

路透社9月23日報導說,隨著薄熙來被判終身監禁,中共主席習近平已經蓋上了他在共產黨內的權威之印,有效警告在他尋求推動嚴峻的經濟改革的時候,他將不會容忍異議。一個消息來源告訴路透社,「這好像殺一儆百。」

由薄熙來的倒台所曝露的意識形態分裂已經讓習近平步履蹣跚,在試圖展開平衡中國經濟計劃的時候,迫使他收回腳步,接近領導層的消息來源告訴路透社。共產黨的擔憂是,薄熙來的支持者可能仍然是贊成私營企業和市場力量的改革的阻力。

習近平需要薄熙來事件平息,因為未來幾週對於他的政府很關鍵。在11月份的三中全會上,習近平將推動更多的經濟改革,他需要共產黨200個中央委員的支持。

習近平希望的改革包括開放銀行領域給私營企業,利率改革和在國營巨頭主宰的行業裡推出更多競爭,比如能源和電信行業,消息來源說。

彭博社:薄熙來終身監禁是政治死亡

彭博社9月23日報導說,隨著中共領導人準備奠定一個經濟改革議程,被罷黜的政治局委員薄熙來被判終身監禁。習近平當局力推終身監禁的判決,可能是為了撲滅薄熙來和他的民粹政策對當局的控制帶來的威脅。

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克里•布朗(Kerry Brown)說,這是自從毛澤東遺孀江青被判處死緩以來,對於前政治局委員最嚴厲的懲罰。

習近平需要顯示有能力制住薄熙來的黨羽,而薄熙來的終身監禁判決符合習近平的政治需要。對於薄所有的朋友和粉絲來說,薄熙來無法對習近平的中共主席地位構成威脅。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薄案審判 六大疑點懸而未決曝出更多黑幕
薄案續集主角周永康開始登場
【陳思敏】無期薄熙來 重判無真相
明奧:薄熙來要求的「公正審判」能得到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