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頭城 .桃源谷步道大溪線、石觀音線

作者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109
標籤:

桃源谷是東北角熱門的景點之一,有多條路線可以造訪這處世外桃源,輕鬆的路線如內寮線, 路長僅1公里,約20分鐘路程,即能徜徉於這片大草原,而一般遊客多由此進入。

艱苦的路線如大溪線,路長5公里,得辛苦二、三小時,才能登抵桃源谷,登山客耐勞吃苦,所以才會選走這條路線。 大溪線登山口在宜蘭頭城的大溪河濱公園,由此登爬,從海平面的高度一路陡上四、五百公尺,石階大約二、三千階, 夏日酷熱,這條山路常常苦行人。

因此須等秋天氣候涼爽時,從大溪登桃源谷,體力負擔較輕,而也較能舒適享受草原風光及海天美景。 初秋造訪,又不如深秋此時來訪,可以欣賞山稜秋芒綻放,浪白飛舞的景象。

清晨七點才過,我已來到大溪河濱公園。氣溫一如預期,天涼好個秋,然而地面卻濕漉漉,沒料到昨晚宜蘭頭城山區有下雨, 上午雨已停,烏雲卻不散,與天氣預報有所落差。

起登便是石階路,石階濕濕,走來有點濕滑,上爬不遠,猶豫是否要折返回車上換雨鞋,懶得往回走,又想到上山要爬三千石階, 雨鞋不如登山鞋舒適,而且去程上坡路,較不擔心濕滑問題,而回程或許天氣已放晴。

這一念之間的失策,就造成今日的辛苦行。上坡的石階路,固然不濕滑,但山路有起有伏,一遇平路或下坡石階路時, 便走來戰戰兢兢了。登山鞋有一好沒兩好,遇碎石或泥土地,抓地力固然緊牢,而遇菁苔石階時,就有如溜冰鞋了, 只好儘量走石階旁的狹窄泥土路,而有時與雜草爭道了。
[[2]]

桃源谷步道大溪線。

蕃薯寮山,海拔456公尺。三等三角點(No.1120)

途中有兩段山徑舊路,可以避開濕滑的石階路,但舊路少人行,路況冷清,雜草繁多,雨後行走, 勢必褲濕衣髒,未必舒適,所以還是走石階路主路線。

天氣涼爽,爬石階路,較不辛苦,而又專注濕滑路況,反而不覺得綿延不絕的上坡路惱人。過了一個小時,抵達一座木造六角亭, 在此略為休息。涼亭座落於小山頭,視野好,可以眺望太平洋及龜山島。大溪線沿途走於森林中,缺少展望,至此才擁有遼闊的視野。

過涼亭,先下坡路,然後開始陡長的石階路,爬向蕃薯寮山。約過半個小時,終於登上蕃薯寮山。蕃薯寮山,海拔456公尺, 山名的由來,是因山腳下的海邊有一處「蕃薯寮」聚落。早期先民來此地拓墾,以種植蕃薯為業,因此而得名。

此時天氣仍未轉好,山頂烏雲不散去,又飄落細雨絲絲,遠處的龜山島附近則海天明亮,天氣變幻莫測。

續行又是一段辛苦的下坡濕滑路,走來心情忐忑,終於又轉回上坡路。上行約半個小時, 遇見一排石柱牛欄,穿過石欄,距離桃源谷僅剩一公里路。此時雨停轉陰,步道也變為平緩, 石階兩側較寬敞,有草地可踏,不虞路滑。歷經兩小時,終於苦盡甘來,即將來到桃源之境。

[[i5]]

下坡路濕滑,走來更辛苦。

陡長石階路,爬向蕃薯寮山。

福德祠

又續行十餘分鐘,抵達山稜高處,鄰旁有一間福德祠,是一座古老的石砌小土地公廟。此時正好有一位農民來此拜拜完畢, 正在燒金紙。

俯身觀察土地公廟,廟匾及廟聯的刻字都已模糊難辨,可見年代已久遠。繞到側邊,發現有模糊的刻字, 刻有捐款者名單及金額,勉強可判讀是「甲辰」年冬月修建的。

我向這位農民打招呼,並問他是否姓蕭?他有點訝異我怎麼曉得。我回答說,土地公廟的牆面刻的捐款人姓名都姓蕭, 而桃源谷內寮登山口的聚落名為蕭家莊,所以就不難判斷了。

土地公廟旁另有一條石階步道往下走,通往蕭家莊的方向。蕭先生說,這條小路是昔日的古道,以往蕭家莊的居民都是走這條小路越嶺前往大溪, 現在走於山稜上的桃源谷步道是後來才開闢的。

查閱《臺灣堡圖》(1898~1904),確實清楚畫出蕭先生所指的這條古道,就是今天所走的大溪線桃源谷步道。不過並不是我上山所走的石階路, 而是我沒走的兩段舊路山徑。由於古道舊徑沒有通過蕃薯寮山,所以較少獲得登山客的青睞,古道荒廢,又少登山客行走,路況也就愈來愈差, 終將堙滅於山林。這條舊路,姑且稱之為「蕃薯寮古道」,並寄語宜蘭山友,可以就近多加關照這條古道舊路。

至於土地公廟建於哪一年?我卻忘了問蕭先生。後來查資料得知,清朝同治、光緒年間(1860~1870年代),泉州人蕭發來到此地拓墾, 設寮煮樟腦,因此地位處於內山,所以被稱為「內寮」。因此推算土地公廟應該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

而土地公廟刻的「甲辰」年,我想應是指日治時代明治37年(1904)重修此廟。若再往前推,上一個甲辰年是清朝道光24年(1844), 就已早於內寮開拓的時間了。

桃源谷大草原

離開土地公廟,步道循著山稜線,爬向高處,進入今天的菁華路段。

山頭芒花正綻放,搖曳風中,而天涼氣爽,秋意正濃,此時正是走訪桃源谷的最佳時機。

抵達高嶺,步道轉折趨下,桃源谷草原就出現在下方的山稜背處。 這一帶的山巒,呈現單面山的型態,東南側面海,山勢陡峭而下,西北側坡緩,形成廣闊的草坡。山稜延伸向東北角而去, 前方有一雄峙的山嶺,就是名列台灣百大名山的灣坑頭山了。

一路下坡,來到桃源谷大草原,來到這裡,才遇見遊客。雖是深秋時分,草色仍青青,綠意盈野,景色如畫。 桃源谷的稜線草地,一邊靠山,一邊臨海,既可欣賞菁菁草原及層層山巒綠景,又可眺覽浩浩大洋及海島龜山的美景,海天浩瀚無際,與天相接。 擁有如此美景,又遠離塵囂,難怪這裡會被稱為世外桃源了。

桃源谷,舊稱「大牛埔」,早期附近農家在此飼養牛隻,而形成草原景觀,面積約十餘公頃,現今仍有農家牛隻放養於此。 一路穿過桃源谷,不時還可看見新鮮的牛糞,糞香與草香混味撲鼻而來。

續行十餘分鐘,抵達兩山坳處的小鞍部。這裡現在成了桃源谷的主要入口,從內寮有小車道通到這裡, 原本小小的停車場已不敷使用,又整地擴大停車場的範圍(註1)。

[[10]]

鞍部停車場(石觀音線入口)

桃源谷步道(石觀音線)

在鞍部休息一陣子,吃點東西,補充體力。然後踏上歸途。回程改走石觀音線下山。

鞍部是石觀音線的入口,由此下山,至山腳下的登山口,全長約3.5公里,也是以石階路為主, 陡峭程度與大溪線不相上下。

雖然天氣轉好,石階潮濕,滑溜難行。避免滑跤,只好脫鞋,改為赤腳旅行。過一段石階路, 出現土石路,細石尖銳刺腳,走來不舒服,只好再穿鞋。過了一段,又出現石階路, 懶得再穿鞋,只好走石階旁的小土溝。

下行一公里,抵達石觀音寺。向寺裡工作人員問好,並聊起路況。廟裡的人員說,雨後的大溪線及石觀音線石階都很滑, 上次有一團登山隊就摔得很慘。她說,尤其是大溪線的森林濕氣重,即使好天氣,石階青苔也會滑,最好穿膠底的雨鞋較安全。

過石觀音寺,一小段上坡之後,過一間福德祠,不久就是連續陡下路段了。兩害取其輕,只好再脫鞋,赤腳走石階路。 赤腳走路,更須注意路面路況,只能龜速慢行。留意腳下,便無心賞景。

走下坡路,一向是我的強項,今天卻成了弱點。3.5公里的石觀音線下山路,竟然走了兩個小時。抵達山腳下,登山口旁有一間福德廟。 循巷道走出來,沿著鐵路邊,過鐵路涵洞後,接台2線濱海公路。走1.8公里公路,回到大溪河濱公園。

環狀一圈,連走完桃源谷步道大溪及石觀音線,全長約11公里,花了五個半鐘頭。

旅遊日期:2012.10.27(寫於2012.11.07) 

旅行地圖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www.tonyhuang.idv.tw/@
舊大溪橋(位於大溪河濱公園旁)。建造於昭和16年(1941)。縣定古蹟。

從大溪登桃源谷,石階約二三千階。

大溪河濱公園旁。桃源谷步道大溪線登山口。

從蕃薯寮山眺望龜山島。


古老的石砌土地公廟。側牆刻有捐修人及捐款金額。

甲辰年修建。捐款人都姓蕭。

走向桃源谷。最後一里路,稜上芒草盛開。

苦登二三千階,費時二三小時,終於抵達桃源谷。

抵達鞍部停車場(石觀音線入口)。

下行石觀音線步道,回首望鞍部,出現汽車登頂的有趣畫面。

石觀音線石階路。脫鞋走,較安全

費時兩小時,終於抵達登山口。登山口立有警語如下:
本條石觀音線步道,寺廟下坡路段沿線,颱風或豪雨後經常災損,
通行較危險。除參拜寺廟者,可由山上前往外,如非必要,請改
走貢寮內寮線或草嶺灣坑頭山線步道。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石觀音線步道是早期以水泥摻碎石子做成的石階路,較為老舊,
整體路況不如大溪線步道穩定。下山途中,行經溪谷路段,確實
有小崩塌路段,但通行無礙。

走濱海公路(台2線)返回大溪河濱公園(約25分鐘)。

相關新聞
彰化鹿港 .鹿港浮光掠影之三:丁家大宅的歷史懷想
宜蘭冬山 .梅花湖環湖步道
宜蘭員山 .望龍埤.飛龍步道
宜蘭礁溪 .大礁溪林場初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