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9日電)行政院擬規範未滿6歲幼兒補習美語的形式,引起業者反彈。學者專家認為,過早學習外語,恐影響身心發展、文化認同。
行政院今天通過「補習及進修教育法修正草案」,新增規範補習班招收未滿6歲幼兒,課程應以有助身體律動、藝術才能為範圍。草案將送立法院審議。
外界質疑,上述草案是針對雙語幼兒園而來,禁止學齡前幼童學習美語。教育部終身教育司長熊宗樺解釋,並沒有嚴格規範禁學外語,而是「不鼓勵」傳統的背誦、記憶、書寫式學習,如果機構以遊戲、律動、唱唱跳跳等「融入式」方式教美語,便不在限制範圍內。
熊宗樺表示,6歲以下幼童抓握能力還沒完全發育,不適合頻繁的寫字練習;專注力也有待培養,不宜一直坐在板凳上聽課。教育部希望幼童能開開心心成長,不要因過早學習,影響身心發展。
熊宗樺表示,立法通過後,幼教機構如果要從事雙語教學,必須向地方教育主管機關提計畫,核准後才能開班,否則將開罰新台幣10至15萬元。
兒童福利聯盟資源發展處主任陳雅惠表示,發育中的孩子母語都還沒學好,過早接觸第二語言,可能會產生混淆和身分認同。她曾接觸過一個案例,幼童進入雙語幼兒園和同學對話,卻被教師以「No Chinese」制止,小朋友不明所以,長時間都不敢講話,造成嚴重的自信危機和學習障礙。
陳雅惠推測,政府本打算嚴禁學齡前兒童學美語,但擔心外界反彈聲浪,才限縮為只能以律動、遊戲等方式學習。她擔心立法立意良好,但實際執行卻困難重重,根本無法管制幼教機構。
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廖咸浩表示,母語要有一定基礎,才能進一步學外語,除非家裡能提供雙語環境,例如父母親其中一人是外國人,否則不宜過早。
廖咸浩說,學語言就是學文化,過早學外語可能會有「文化認同」的問題。理想狀況是等到小學三年級之後再開始學美語,小三以下即便要學,也應在遊戲中輕鬆學習,不能「補習」。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表示,「越早學外語越好」的觀念並不正確,任何年齡開始學都沒關係,重點是用對方法、持續學習,台灣很多人很小就學美語,考完大學後就放棄,也是枉然。
陳超明認為,幼兒學語言一定要採融入式學習,現在業界也大都採取唱唱跳跳、遊戲中學習的方式,「不可能要孩子坐在那邊、像教大學生一樣教學齡前兒童啦。」因此,他認為「補習及進修教育法修正草案」的規範有點多餘,且不容易落實。
教育部研議學齡前兒童學美語政策多年,一度傳出要嚴禁,遭補教業者和部分家長反彈,認為禁止後,有錢人家子弟仍能請家教,受害的反而是經濟弱勢子女。
然而婦女、兒童團體及學者專家,卻多持贊同的態度,不希望孩子年紀輕輕,就承受過多的學習壓力,並期盼導正「雙語幼兒園」昂貴收費、不正常教學的亂象。相關法令在立法院審議時,還有討論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