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8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文天音編譯報導)《赫芬頓郵報》最近刊登一篇文章稱,常春藤名校、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杜克大學……這些極富盛名的美國院校不僅是莘莘學子夢寐以求考進的頂尖名校,同時也是亞裔家長典型的擇校名單。
眾所周知,美國擁有全世界最龐大、最多樣化的高等教育系統,有合共4,000多所高等院校。然而文章作者阿利森•辛格(Allison Singh)律師不禁提問:爲什麽亞裔家長們普遍只青睞少數的「大牌學校」?儘管不是所有亞裔家長都這樣選擇,對於大多數熱衷於追逐名校光環而甚少去瞭解名氣較小的院校或是一般文科學院的家長,辛格律師提出了幾點忠告。
她認為,當代人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品牌效應的誘惑,連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造就了前述的「名校效應」現象。在許多亞裔家長的眼中,教育只有烙上了「奢侈品牌」--名校的烙印才有價值。歷史上,「常春藤」只是為方便而改的地區性體育聯盟的名稱,而這一名稱卻成功地模糊了八所成員院校之間的差異。
事實上,每間常春藤院校的課程教學、班級規模、教授水準、研究機會和生活質量等也是良莠不齊。然而,對於許多人尤其是亞裔家長來說,僅僅因為具有相同的「品牌」,每所獨立的常春藤院校之間甚至是可以互換的。
類似地,另一項缺乏批判性的分析出現在亞裔家長對於知名雜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提供的院校排名的盲目依賴,儘管部份學校曾經因捏造這種無意義的排位而失去信譽。對於那些注重競爭、勝利和名列前茅的家長,《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無疑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是他們在為子女求學路上的「聖經」。
上述這種現象在華裔家長中尤甚,這或多或少受到中國內地的教育風氣所影響。由成功申請入讀哈佛的女孩劉亦婷的父母撰寫的暢銷書《哈佛女孩》於2000年在中國出版並賣出超過200萬本,刮起的一股「名校風」還催生了各種以其成功經驗為賣點的書籍、研討會和諮詢機構等行業,中國人對名校的過分熱捧可見一斑。
撇開中國的教育現狀來說,在很多仍然等待實現「美國夢」的華裔移民家庭中,大學的價值是通過其「投資回報率」來評估的。因此,從這些並不寬裕的家庭走出來的學生往往會被期望帶來巨額回報,而報考一所常春藤院校正是實現他們回報的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步。當這些學生經濟上穩定後,他們的後代所承受的經濟壓力自然減少了,從而不被家庭期望所束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這樣一來選校名單才能變得多樣化。
在許多亞洲國家,社會普遍認為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是由他選擇的大學決定的,這不難解釋許多即使在美國的亞裔家長也抱有類似心態--從前也許是如此,但現在情況已經發生改變。研究表明,現今雇主更看重的是申請人能夠做什麼,而非一紙畢業證書。當《華爾街日報》訪問世界500強企業中招聘人員有關「能最好地讓學生找到滿意的、待遇好的和有增長潛力的工作」的前25所高校,只有一所常春藤院校--康奈爾大學上榜,排第14位;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和麻省理工學院分別排在15位和23位。
據《華爾街日報》的研究,招聘人員明確表示,他們更喜歡招攬大型公立學校的學生而多於常春藤一類的精英文科學校。但很遺憾地,即使面對獎學金、高錄取幾率和更好的就業前景,亞裔學生最終還是不會選擇這類學校。另一個誤解存在於「從精英本科學校畢業會更容易考進研究生院」這一想法。而事實上,本科課程的深度、入學考試分數、實習經驗、學生科研經驗、工作經驗、推薦信和學生在其學科領域表現出的興趣遠遠比學校名氣和其他非學術因素重要。這並不代表學校名氣不重要,只是遠遠沒多數亞裔家長想像中的重要,僅僅盲目追求名聲而忽略其他更重要的教育因素是毫無價值的。如果連招聘者和研究生院錄取人員也不會本末倒置去過分推崇名校,我們也不應該有這種想法。
辛格律師最後建議,如果沒有進入榜單中的「名校」,那麼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申請者需要具備怎樣的素質才能在全球經濟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出色的學術成果是必要的,但我們真正渴求的是創造力、自信心和批判性思維。自信心並非來源於學校的名聲,而是發自內心去相信自己的能力。大部份亞裔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都努力向他們灌輸勤奮和決心的重要性,而現在正是時候加上自信心和批判性思維這些元素。要走出第一步,或許他們要先從擴寬選校名單開始。
(責任編輯:張東光)